当前位置:UU小说网>历史军事>程明远传奇> 第十四章 皖西北武装开辟新的天地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四章 皖西北武装开辟新的天地(7 / 9)

。党组织蓬勃发展,也带动了群众组织纷纷建立,县、区先后建立互济会、区农协会,并建立地方武装组织。在县委的统一领导下,各级党组织积极发动群众,开展革命斗争。

1930年,由于蒋介石发动对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次“围剿”,全国形势发生变化。12月,庐南地区党团及农会组织受到破坏,大批中**员纷纷离开庐南。1931年初,县委书记郑中强离开庐南后,有的地方群众思想混乱,情绪低落,急需党的领导。为此,县委及时改选张亮侯任县委书记,坚持斗争。当时,县委中心任务是积极搜缴反动武装,扩大革命武装和游击根据地,打击当地土劣势力。正当庐南地区革命斗争轰轰烈烈展开的时候,1931年4月6日,安庆共青团负责人高翔和省委巡视员张照明等先后叛变,致使省委机关、团特委机关遭到严重破坏。随后,庐江党组织内部又有少数意志薄弱者叛变革命,供给线索,国民党反动派大肆破坏党的地下组织。郑曰仁等离开庐南至彭泽。“庐江关系业已找着,他们自芜湖省委破坏以后,彼此断了关系,他们也十分着急,工作方面颇有进展,已派巡视员前去看看他们的工作。”(《皖西北中心县委来件》,1931年8月2日。)党的领导骨干大多撤离。同年底,张亮侯只得转赴上海。当时,庐江县党组织的重心转移到沙溪区,主要有杨继武、马哲聪负责。由于环境恶劣,不久,杨继武、胡亚良、马哲聪等也离开家乡,党的工作不得不暂停下来,县委当时决定,郑秉权到大别山参加国民党所办的干训团学习,回来任伪乡长以便掩护党组织成员,伺机开展党的工作。此时,庐北地区党组织仍蓬勃发展。

随着革命斗争形势的发展,为了统一游击区的领导,1931年8月,根据中央指示将合肥(皖西)、寿县(皖北)2个中心县委合并为中共皖西北中心县委(又称合肥中心县委),书记吴伯孚,组织部部长李德广、宣传部部长吴岱新、职工部部长秦全(即程明远)、军事书记李星三(又名张志一),委员汪平、余光、曹广化。中心县委改由党中央直接领导,负责指导合肥、寿县、凤台、颖上、阜阳、庐江、舒城7个县工作。

1931年初,安庆中心县委由于叛徒出卖,党组织遭到破坏。同年4月,在芜湖的中共安徽省机关亦遭严重破坏,部分党员被捕,一些意志不坚定分子自首投敌,致使周围县党组织破坏惨重。为适应急剧变化的形势,1932年7月,中央巡视员陈文于合肥召开党的负责同志会议,宣布成立中共合肥中心县委,书记秦全,组织部部长余光,宣传部部长李子芬(又名孙济夫),军委书记李星三。中心县委直属党中央领导,指导合肥、舒城、庐江、巢县等县工作。同时,按照上级党组织指示,合肥中心县委在桐庐边境大艾庄(今枞阳县)召开桐城、庐江2县委联席会议,由陈雪吾主持。会议重点是报告当前的政治形势和党的任务,决定扩大政治斗争,号召党员提高警惕,严防叛徒的破坏。为便于工作开展,决定将桐城、庐江2县合并,成立中共桐庐县委,陈雪吾任县委书记,马哲聪任县委副书记;周济和、周帮彦、吴文祥、张亮侯、郑曰仁、吴福义为委员。县委秘书郑曰仁,组织部部长陈雪吾(兼),宣传部部长周帮彦,农民部部长吴文祥,青年部部长周济和,交通站负责人王玉成。同时,成立桐庐军事委员会,书记陈雪吾(兼),委员马哲聪、周济和。共产主义青年团桐庐县委成立,书记马兰甫,组织委员吴杰,宣传委员胡金培。桐庐县委成立后,立即开展三项工作,一是整顿党团组织,提高战斗力;二是组织农会、互济会等群众组织,组织农民开展反封建斗争;三是建立武装特务连打击土豪劣绅。县委下辖七架桥、罗昌河、沙溪、黄泥河、白石山、城关等6个区委,县委机关设在庐江县盔头畈小学。

随后,县委决定将离县委机关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