雇工的事情进行得异常顺利。
在何项北不动声色的筛选下,最终留下了八个身强力壮、为人老实的汉子。这些人都是村里最穷苦的几户人家,上有老下有小,平日里连肚子都填不饱,如今得了这份天大的好差事,一个个都把姜知夏当成了活菩萨,干起活来格外卖力,恨不得把一分力气掰成两半用。
姜知夏也没有亏待他们。她从空间里取出品质最好的麦子磨成面粉,又悄悄用了灵泉水和面,蒸出来的馒头又白又软,比镇上卖的还好吃。中午的菜,更是每天不重样,土豆炖肉、酸辣土豆丝、野菜疙瘩汤,虽然没有山珍海味,但油水足,分量管够,让这些常年饿肚子的汉子们吃得满嘴流油,浑身都充满了力气。
不过短短三天,姜家后山那片荒地,就被开垦出了一大片,整理得平平整整,就等着播种了。
而姜知夏的名声,也在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前那个被人嫌弃的“扫把星”,如今成了人人羡慕的“大善人”、“女财主”。不少之前对她家冷眼相待的村民,现在见了面都主动笑着打招呼,言语间满是讨好和恭维。
最高兴的莫过于姜老太。老人家看着家里一天天兴旺起来,看着孙女在村里越来越受人尊敬,整天乐得合不拢嘴,脸上的皱纹都像是舒展开了。
只有一个人例外,那就是姜知夏的大伯母刘氏。
她眼看着姜知夏家盖了新茅草顶,院墙也修葺一新,还雇了那么多人干活,每天肉香、面香从院子里飘出来,馋得她抓心挠肝,嫉妒得眼睛都红了。她几次三番想上门去闹,要么是想占点便宜,要么是想搅黄姜知夏的生意。
可她还没走到姜家门口,就被那些正在干活的壮汉们用冰冷的眼神给瞪了回去。那些汉子如今都靠着姜知夏吃饭,谁敢找姜知夏的麻烦,就是断他们的财路,他们能跟她拼命。刘氏是个欺软怕硬的,被那么几双眼睛一瞪,吓得腿都软了,只能灰溜溜地躲回家里,一边咒骂姜知夏,一边后悔当初为什么没有对这个侄女好一点。
对于这些变化,姜知夏都看在眼里,但她并没有太过在意。她深知,人心易变,唯有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实力,才是永恒不变的依靠。
土豆的种植规模在扩大,但姜知夏并不满足于此。她很清楚,单靠卖原材料和一种小食,生意做不大,也容易被人模仿和超越。她必须不断开发新的、技术门槛更高的产品,才能始终保持领先地位。
她的下一个目标,就是土豆的深加工产品——红薯粉条。
不对,在这个世界,应该叫它“土豆粉条”。
这种东西,耐储存、口感好、做法多样,无论是做菜还是做主食,都是一绝。更重要的是,它的制作工艺相对复杂,不是看一眼就能学会的。一旦推出,必然又能成为福满楼的一个爆款。
说干就干。这天晚上,等所有人都睡下后,姜知-夏便一头扎进了厨房,开始了她的实验。
她从空间里取出专门用于实验的精密工具,将土豆洗净、去皮,然后用一个布满了细密孔洞的铁片(她自己画图,请镇上铁匠打的)反复摩擦,将土豆磨成细腻的浆液。
这个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力气,不一会儿,她额上就渗出了细密的汗珠。
接着,她将土豆浆液倒入一个大木盆中,加入大量的清水进行稀释和搅拌。这是制作粉条最关键的一步——洗淀粉。
她用一块干净的细棉布作为滤网,将搅拌均匀的浆液反复过滤。富含淀粉的白色浆水从棉布中渗出,流入另一个盆中,而土豆的纤维残渣则被留在了布里。这些残渣她也没浪费,收集起来,明天可以掺着野菜喂鸡。
过滤出的淀粉浆水需要静置沉淀。姜知夏坐在灶边,一边小口喝着空间里的灵泉水补充体力,一边静静地等待。
大约过了一个时辰,盆底就沉淀下了一层厚厚的、雪白细腻的湿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