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 15 章(1 / 3)

三月中,郁筝和周斐踏上了去青州的路。

青州在大齐东部,是大齐境内少数没有被去年那场蝗灾侵袭的地方之一。

郁筝对青州并不算陌生。

她的六岁到八岁,都是在青州度过的。

那时青州平民的日子,很难。

其实不止青州,十多年前,可说是各地都难。

究其原因,还要从先帝在位时说起。

先帝好战,在位三十年间,几乎年年都有战争,战争最是耗钱,庞大的军费支出总要有人来掏。

世家大族不用缴税,这军费压力自然就落到了无权无势的平民头上,经年累月下来,百姓早被沉重的赋税压得喘不过气,连生存都难。

偏那几年的年成又不好,每年不是蝗灾就是旱灾、水灾,常常辛苦一年却颗粒无收,百姓哪交得起那样高额的税?

可即便收不上税了,先帝依旧不愿停战,仗还得继续打。

朝廷没有办法,只得把目光放在了那些原本不用缴税的世家大族身上。

然而那些人早被养大了胃口,又哪肯老老实实交税?

于是,钱多粮多的权贵人家,都开始放起高利贷。

放贷的对象,自是那些没钱没粮,又急需用钱来买种子,用钱来交税的平民。

他们逼这些人抵押掉儿女田地,才放钱。

高利贷利息高得离谱,收成好时因为还不上钱,被收走土地的都多不胜数,又遑论连年灾害之年?

最后的结果自然是世家良田千顷,仆役成群,底层百姓却家破人亡,几无立锥之地。

以至于先帝驾崩时,大齐的领土虽扩张了不少,百姓却是过得苦不堪言。

新帝仁厚,登基之初便与周边几国签订了止战协议,又免了百姓赋税,可这并没有让他们觉得轻松。

因为国家需要运转,常年打仗,国库早已空虚,免了他们的税,自然就要世家大族去交税。

要求世家大族交税,结果会怎样,老百姓已经经历过一次,自是对新帝这项措举不抱希望,只想着上头想起一出是一出,下头不知有多少人家又要家破人亡了,盼着年成能好一些。

郁筝离开青州那年,八岁。

世家大族家中夜夜笙歌,杯酒万金,街道上冻死饿死的流民乞儿却随处可见,荒郊野外白骨累累。

杏姨家那个老实木纳的男人为保住家里最后一点的田地被人活活打死,杏姨把她藏起来后去官府告状,却被打得奄奄一息。

郁筝第一次见到周老太傅,也是在那一年。

已近花甲本已致仕的老太傅奉先帝诏令入京,途径青州时救下失去意识的杏姨和饿了三天只剩最后一口气去拦路告状的她,惩治了那些随意打杀百姓视人命如草芥的官员,将其非法所得的田地判还给了那些被骗之后无处伸冤的百姓。

那也是她第一次看到,有官员肯真正为他们这些底层百姓主持公道。

事了后,杏姨带着男人的尸骨和她回到了江州娘家,再没回来过。

再次踏入青州这片土地,郁筝见到的景象已与记忆中的大不一样。

城外稻田一望无际,生机勃勃,村庄房屋错落有致,屋顶炊烟袅袅。田间小道上,孩童们举着风车撒着脚丫来喊家中大人回家吃饭,碧浪中埋头锄草的大人们陆陆续续收了工具,牵着孩子往家里走去。

宽敞平坦的官道上,有百姓赶着牛车栽着家中存粮蔬菜去城里贩卖,脸上笑容洋溢,也有出来游玩的公子小姐正打道回府。

苗青的药庐在青州东南边境的一座山上,过了青州城再往东行十里,有一条大江,乘船渡江,再南行四十里,便到了。

眼下已是暮色四合,船只早已停摆,而沈玉舟又曾托郁筝来青州时,帮他顺道去湖山书院看看他的老师。

郁筝与周斐商议后,决定在城中寻间客栈住上一宿,明日一早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