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其他类型>初唐夜话> 番外3·永徽月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番外3·永徽月(1 / 3)

第84章番外3·永徽月

贞观十五年,李世勒征调入朝,拜兵部尚书,自此进入权力中枢。他镇守并州凡十六年,令行禁止,突厥不敢南下,远近无不畏其威名,而此时他方逾不惑之年。

一日,李世民留他小酌,君臣酒过三巡酣然沉醉,皇帝为他把盏,双目醺醺地注视他,笑道:“朕观群臣能托孤者,无一人超越世勒,想你定不会负朕。”话音刚落,李世勖不动声色,掠了眼他的瞳目。他十七岁便离开“多僮仆,积粟十万钟"的豪富之家,投身于乱世纷涌的起义之中,若非理智至极的头脑,让他屡屡分析出最有利的形势,做出最难以出错的选择,他便不会泅过隋末风云变幻的滚滚洪流,成为如今大唐的英国公。昔日魏公李密投靠李渊,他一去,瓦岗军广阔的领土与兵力顿时群龙无首,作为曾经李密集团的腹心,李世勒本可以就此占地称王,但他不仅没有这么做,甚至也未直接献城投唐,而是将户籍田土与金帛登载成册,借由李密之手,辗转呈递给了李渊。

如是这般,他既不失对旧主的忠诚,亦为自己博得了义薄云天,千金一诺的美名。

他的判断向来是如此漂亮,便是李渊亦对他赞不绝口,愿意信任一个外来的降将,赐他以李姓,并将兵权交付于他。此刻皇帝酒后托孤,他便也饮酒至醉,甚至当即立誓,伏地不肯起身,既然李世民半真半假试探,他于是陪着君王演了一出好戏。最后李世民解下御袍,披覆他的肩膀。

君臣俱是聪明绝顶,高手交锋,彼此皆知对方心底意图,反而云开月明。他那张平静自若的面庞向来无甚神情,有的只是杀伐果断的胆略,与明哲保身,冷眼旁观的淡然。这两者以一种奇妙的融合集于他一身,令旁人不免惊讶,历尽了沙场流血漂橹的酷烈干戈,又如何能抽身至此。毕竟与同僚们相比,他的性格显得如此与众不同。魏征嫉恶如仇,遇不平事不吐不快,甚至当面指责房玄龄谨慎有余刚直不足,皇帝想看起居注,被时任编修的褚遂良严词拒绝,即便李世民面露不悦,他亦坚称不会曲言回避君王是非,尉迟敬德更是因宴席中位次不公,冲动之下打伤前来劝和的李道宗,对他们不惜触犯天颜的执拗血性,李世民非但不以为怪,反倒鼓励居多。

而李世勖的性情,似乎仅仅挥洒入了疆场。他每次皆能恰到好处地正中君王心怀,无论镇抚边关,还是率军扫北,抑或入朝为相,为官与处世,他都无可挑剔。贞观朝的臣僚们大多私交甚密,而他独来独往,阖门自守,不与哪一方过分亲近,亦不会与哪一人交恶。

便是天子亦难以窥测他的城府,李世民有时会觉得,他那副云淡风轻的唇角,总牵着一抹若有似无的嘲谑,仿佛已将世情悉数洞明。天子生来自信,却畏惧年幼的儿子无法驾驭连自己也难以视透的臣子。这股怀疑逐渐化作意欲防微杜渐的危机,他平生从未警惕过任何一位臣下,今朝,唯独对李世勒破了例。

他自觉时日无多,便告诉李治,自己将贬斥李世勒外放,倘此人徘徊不前,则心有怨望,当旋即除之,若他二话不说拍马赴任,日后便可擢他为尚书化射,自此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而李世勒早已度清君王心意,接过旨意后的一刻,他毫无片语怨言,甚至连宅邸也不归,当即出京赶赴叠州。

李治听从父亲的话,试过他的忠心,即位当月便将他再度召回,作为先帝留下的三位顾命大臣之一,拜为尚书左仆射,加封开府仪同三司,任同中书门下他诚然过分擅长袖手,长孙无忌借房遗爱谋反一案斩了薛万彻,赐死吴王李恪,荆王李元景,高阳公主并其驸马伏诛,将不利于李治的一切余党铲除,而自始至终,李世勖未发一言,沉默地聆听市井民间对长孙无忌的议论,无不认为他手段狠厉,主少国疑,又将成就一代权臣。李世勒不禁笑了。

纵长孙无忌身为宰执,行为与权臣无异,但他终究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