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延霖回到熙春台时,席间众人推杯换盏的热络劲头已淡了几分。
王茂才正捏着牙签剔蟹壳,钱启运和郭晟二人换小盏正在对酌,而赵汝弼与盐商周广麟正低头耳语着什么。
“杜某贪看瘦西湖美景,倒让诸位久候了。”杜延霖含笑作揖。
周、赵二人停止了交头接耳,周广麟瞅了瞅杜延霖腰间别的梅花,突然击掌叹道:
“秉宪当真是风雅之士,这腊梅别在腰间,倒比我这个满身铜臭的俗人雅致得多。”
说着,周广麟又起身为杜延霖斟了一杯酒:“这是正德年间窖藏的女儿红,昨日专门从绍兴运过来的,满扬州城可找不出第二坛。”
杜延霖双手接过酒盏一饮而尽,指尖摩挲着杯沿青釉:“杜某在此谢过诸君盛情。只是圣命在身,不敢耽于宴乐——”
说着,杜延霖放下酒杯,振了振袖子:“救灾如救火,如今酒酣耳热,不如趁此机会共议筹粮良策,不知诸位意下如何?”
盐运使王茂才闻言丢掉手中的蟹壳,擦了擦手:“杜秉宪想怎么筹粮,直说便是,盐司衙门自当全力配合。”
说着他又看向扬州知府钱启运、扬州卫指挥使郭晟:“相信钱府台、郭卫帅也不会推诿。”
“这是自然,”钱启运连忙接过话来:“杜秉宪有钦命在身,我等自当同心戮力。”
而郭晟手里正扯着半只烧鸡大快朵颐,闻言也是点了点头。
“既然如此,那我就直说了。”说着,杜延霖从袖子中抖出一本蓝皮账簿:
“这是我离京前都察院周总宪给我的盐引底簿,去年两淮实际发出盐引二百三十万引,较正德年间翻了四倍,可盐课反而少了三成!”
明代盐业实行的是官督商销的方式,盐引就是商人从盐司兑盐的凭证,一引盐为400斤。
至于商人如何获得盐引?
明初开始推行的是“开中法”,既盐商运输粮草到边关,以粮草来换取盐引。
盐商有盐引后便能够凭引去盐司支盐,同时也获取了盐的专卖资格。
开中法有效解决了明代初期边关缺粮的问题,盐商为了节省粮食的运输成本,他们自发组织流民在边塞屯垦,这些田被称为商屯,商屯的出现使得明代初期边关粮价长期稳定在较低水平。
至成化年间,边关粮价极低,因此朝廷普遍认为开中法“纳粮中盐”让商人占了很大便宜,《明世宗实录》记载:“.....至成化年间.....商人输粟二斗五升,支盐一引,是以钱五分,得盐一引也。”
意思就是说成化年间,商人向边关运输0.25石粮食,能得到一张盐引,等于盐商只花0.05两银子就获得一引盐。
由此也可以算出成化年间边关粮价为0.2两每石。
于是弘治五年,户部尚书叶淇改开中法为折色法,既商人不必再向边关运粮获取盐引,而是改为直接向户部或者盐转运司缴纳白银获取盐引。
叶淇改盐法短时间内使朝廷获得大量盐税,但却导致了商屯荒废,边关粮价暴涨。
至嘉靖七年,明史记载:“(时)边关日遂困弊......稻米一石,直银五两。”
这就是说四十年间大明边关粮价翻了二十五倍。
到了明代中后期,九边更是普遍缺饷,导致军队战斗力低下。
因此后世有人认为叶淇变盐法是导致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言归正传。
杜延霖说着将周延给他的那本蓝皮账簿飞快翻了翻:
“自弘治年间改开中法以来,每引盐可得盐课一至一两二钱,即使按每引得银一两来算,去年本该收得盐课至少二百三十万两,可户部实收不过六十万两!”
这话一出,王茂才等盐司官员的脸色明显有些不太好看了。
“杜秉宪有所不知,”赵汝弼见场风不对,连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