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长,”李卫东放下茶杯,抬头迎向领导的目光,语气坦诚,“厂里发展,我有一些想法。不过要谈未来,恐怕得先看清我们钢铁行业眼下卡着脖子的地方。”
他顿了顿,字斟句酌。
“哦?瓶颈在哪儿?说说看。”
领导身体微微前倾,显然来了兴趣。
旁边的李怀德心提了起来,手心有点潮。
李卫东眉头微微凝起:“问题出在整个工业链不够顺,还有几处关键的技术短板上。
比如,上游好矿少,采矿和炼前处理那套老家伙事效率太低,直接卡着高炉的脖子,出的钢质量就不稳定;
再说咱们轧钢厂的老设备,特别是控制系统,精度差、毛病多,别说跟国外比,就是正常高效生产都勉强。
我们车间里头拼命优化流程,说实话,都是在费劲给整个链条的短板打补丁。”
他一边说,手指无意识地在膝盖上划拉着什么符号,“真要破局,两头都得动。
一方面要啃硬骨头,把探矿开矿和炼铁前处理这块的装备水平提上去;
另一方面,轧钢这边得加快自动化和数字化,比如硬啃下高速高精度冷连轧机组和智能控制系统这块硬骨头。
我们工业这「脊梁’骨,不能只满足于能挺着,得更强韧才行。”
他声音稳了下来,眼神里是技术人特有的那股子执拗劲,“首长,这速度,恐怕慢不得了。”书房里安静下来,只有窗外远远的鸟鸣和墙上老钟均匀的滴答声。
李怀德暗暗屏住呼吸,偷瞄领导脸色。
领导脸上慢慢漾开笑意,轻轻一拍沙发扶手:“好!卫东同志,讲得好!思路清晰,抓到了要害!”他目光炯炯地看着李卫东,“慢不得,这词儿精准。
你能跳出厂子围墙去看问题,很好!这正是我们研究工作中想厘清的难点。
来,具体说说,这几块硬骨头,我们现有的条件,怎么一步步啃下来?”言语间满是鼓励。李怀德悬着的心稍稍落回肚子,看来这宝押对了。
李卫东得了鼓励,思路也活泛起来:“首长,我觉得突破口可以放在提升轧制线的自动化控制水平…….”
时间在深入的技术交流中流走。
这位首长明显对工业门儿清,问的问题又准又狠:人工成本怎么控、技工队伍如何培养、基础材料能不能跟得上、精密设备国产化能推到哪一步?
每一个问题都戳在痛处,考验着李卫东的底子和临场。
李卫东则结合自己在一线摸索出的门道和思考,旁征博引,条分缕析地应对着,有时辅以简单手势,似乎要把那些复杂的结构讲个明白,反复强调的就俩字:稳定、可靠。
李怀德坐在一边,彻底成了看客,听着这年轻的工程师给领导“讲课”,心头滋味复杂,从开始的紧张到后来的震惊,甚至悄然滋生出一点服气。
眼前这个侃侃而谈,把领导刁钻问题都化解于无形的李卫东,和厂里那个闷声干活的技术员简直像换了个人。
他心道:这小子肚子里真有货啊!平时真能藏!
正当李卫东说到控制系统稳定性提升的关窍,提到一种创新的传感器布局能有效抗干扰时,书房门被轻轻叩响,秘书推开门。
“老林?”领导抬头,脸上露出笑容,“这么早回来了?正好!怀德是老熟人了,这位是轧钢厂的李卫东工程师,肚子里有真东西!卫东,这是我老战友,林工,搞了一辈子军工材料的。这位是王参谋。”“首长过奖了。”
李卫东连忙起身。
被称为林工的老者目光锐利地扫过李卫东,带着资深技术人的审度:“哦?能让老兄这么夸赞的年轻人,少见啊。
说到哪块了?材料还是工艺?”他径自走到沙发坐下。
王参谋则向李怀德和李卫东点头致意,安静地站在一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