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历史军事>大唐:从安史之乱开始藩镇割据> 第271章 以道义和信用治国(6K大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71章 以道义和信用治国(6K大章)(2 / 5)

兵之利,非因权谋之巧,乃因朝廷今日所颁减税之诏,合于道义,恤民生之多艰,知授田之不足,而这就是仁政和义举。”

“朝廷向天下昭示其治国之“道’!百姓非愚钝,谁予活命之恩,谁怀杀伐之威,心如明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此亘古不易之理!”

姜胤顺着珀瑜的手指望向窗外,楼下百姓脸上那真切的笑容,眼中那重燃的希望之光,深深印入他清澈的眼底。

“然则……”

郑均瑜话锋一转语气更加沉凝,他声音带着深刻的警示说道:“仅有道义,犹恐不足。大道之行,必赖于信。”

“信?”

姜胤顿时饶有兴趣反问道。

“正是!”

郑珀瑜条理清晰解释道:“信者,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朝廷言出,必践其行;法令所立,必行不悖;赏当其功,罚当其罪!此乃立信于天下。”

“商君徙木立信,虽然秦法苛烈,然秦卒以此强,何也?政令一而民信之,正所谓民无信不立。”“若是朝令夕改,法令如同儿戏,赏罚全凭好恶,许诺如同空谈,则百姓何所适从?官吏何所遵循?朝廷威仪何存?失信于民,则如树断其根,水涸其源,纵有道义高悬,亦成空中楼阁,顷刻可倾!”“故今日减税之诏乃是大善,然此善政,贵在持之以恒,贵在令行禁止,贵在朝廷上下,自中枢至胥吏,皆能体察圣心,将此恤民之政,推行于各府郡县闾里。”

“若上有恤民之诏,下有盘剥之吏,诏书煌煌贴于城墙,而百姓手中租赋依旧沉重如昔,则朝廷之“信’何在?今日之欢呼,转眼便成明日之怨谤!此非危言耸听,前唐覆辙,殷鉴未远。”郑均瑜每句话都像重锤敲打在姜胤的幼小心灵上,他脸上那超越年龄的凝重之色越来越浓,眉头紧锁,在脑海中急速推演着这道义与信用所构筑的治国蓝图,以及失信可能带来的可怕后果。

郑均瑜声音陡然转冷,他嘴角勾起冷峭的弧度,毫不掩饰鄙夷道:“至于那等视权术为治国圭臬者,以机巧变诈为能事,以驾驭臣民为要务者,其术或可收一时之奇效,营造表面之繁华,令不明就里者目眩神迷,赞其雄才大略。”

“然而只是饮鸩止渴,抱薪救火!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表面风光煊赫,实则根基朽烂,危如累卵。”

姜胤发现郑均瑜这是在表达对权术不满,他不以为然反问道:“何以言之?”

郑均瑜目光如电,他仿佛穿透历史的尘埃说道:“权术治国之弊,首在“欺’字。上以权术驭下,则下必以权术应上,层层欺瞒,处处作伪。”

“奏报之文,粉饰太平;朝堂之议,阿谀成风。君王深居九重,耳目尽被蒙蔽,所闻皆盛世华章,所见皆海晏河清。”

“府库之虚,民生之艰,边镇之祸,皆被那精致的权术帷幕,遮掩得严严实实。待到河北将士起兵举事,盛世幻象如琉璃坠地,碎作斋粉,此非欺之祸乎?前唐覆灭就在于此!”

姜胤脸色微微发白,小小的拳头攥得更紧,指甲几乎嵌进掌心,郑珀瑜所描绘景象跟他从父皇口中听到关于天宝末年何其相似。

郑均瑜毫不留情继续剖析:“权术之道,核心在利,在于制衡,在于为我所用。君王以权术驭臣,则臣工眼中,唯有君王之好恶,唯有权势之倾轧,何来天下公心?何来社稷大义?结党营私,党同伐异,便成常态!”

“前有李林甫口蜜腹剑,排斥异己,阻塞言路,使忠良寒心,奸佞当道,朝纲为之败坏。后有杨国忠恃宠弄权,聚敛无度,终成倾国之祸,此皆权术催生之恶果。”

“庙堂之上成为争权夺利的地方,又有谁会记得民为邦本?权术愈精,则公义愈泯,私欲愈炽,国之元气,尽丧于此。”

“权术治国,其害最烈,在于短视。权谋机变,只求一时之效,只顾眼前之利!为解燃眉之急,既可横征暴敛,竭泽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