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历史军事>大唐:从安史之乱开始藩镇割据> 第267章 推行新政(6K大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67章 推行新政(6K大章)(2 / 5)

利益者发声,实则是精准抛出反对者最可能使用的核心论点,这相当于为刘晏的驳斥树立靶子。

刘晏对此不慌不忙说道:“秦国公确为老成谋国之思,忧国忧民,拳拳之心,在下深表敬佩。”“还请秦国公和诸公细思,三百二十万户不课户,真乃社稷之福乎?非也!此乃亡国之祸根。”“既然秦国公熟读兵书,当知《孙子兵法》有云,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十万之师,日费千金!我大夏朝廷要保境安民,需养多少精兵?需耗多少粮饷?若仍如天宝末年,近半民户不纳赋税,那这日费千金从何而来?难道要全部压榨在那四百一十五万课户身上?此无异于竭泽而渔!”

“前唐灭亡,其根源不正是苛捐杂税,这才逼得百姓流离失所。秦国公征战四方,应当见过流民遍野和易子而食的惨状,此皆税赋不均所导致。”

崔乾佑眉头紧锁似乎被触动,他声音稍低但仍有不满:“尚书令说得不无道理,可这文武百官的体面,是朝廷的尊卑秩序,总不能不顾吧?都去交税那跟庶民有何区别?”

刘晏继续引经据典微笑道:“秦国公此言差矣,《管子·牧民》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朝廷的体面和尊卑的秩序,其根基在于国家仓廪充实、府库丰盈!国家空虚,体面何存?秩序何依?“昔日汉高帝刘邦得天下,功臣如萧何、曹参等位极人臣,封邑万户,然其封邑内之民,仍需向大汉朝廷缴纳田租口赋,正所谓食君之禄,担君之忧。”

“秦国公不妨试想一下,功臣勋贵、高门显宦皆不纳税,田连阡陌,僮仆成群,财富日增,国库日蹙。长此以往,是勋贵强?还是朝廷强?是门阀固?还是社稷固?”

“魏孝文帝拓跋宏行均田、改税制,触动鲜卑勋贵,其阻力何其大?然正因其魄力,方奠定北魏数十年强盛之基!”

“我等功臣皆为陛下股肱和朝廷柱石,当思如何使大夏社稷根基永固,而非斤斤计较于一家之私!秦国公所求无非是子孙后代富贵安宁。然若因税赋不公,再起烽烟,纵有万顷良田,又能安枕否?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在刘晏引经据典的论述后,崔乾佑脸上的不满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被说服的恍然,就连很多武将功臣也是深以为然。

崔乾佑声音洪亮而真诚,再无半分演戏痕迹:“尚书令一席话如醍醐灌顶,某一介武夫只知马上征战,见识浅薄,险些误了国家大事。”

紧接着,崔乾佑忽然对着姜天骄深深一揖:“陛下,尚书令所言字字珠玑,句句在理!税赋不均确是亡国之兆!将士们流血牺牲,为的是天下太平,朝廷稳固,子孙后代能在太平盛世享福。”

原本想附议崔乾佑反对的文武百官,看见他已然倒戈并带头支持,一时之间面面相觑不知道该怎么办。姜天骄见到文武百官没人站出来反对,他眼中精光闪烁大笑道:“秦国公果然深明大义,忠勇可嘉!尚书令洞悉时弊,谋国深远!诸卿可还有异议?”

朝堂上的文武百官一片寂静,没人再敢出来反对。

姜天骄霍然起身声震殿宇说道:“诸位爱卿既无异议,中书省即刻拟诏,敕令天下。”

“朕绍承天命,肇建大夏,志在削平僭乱,拯济黎元。然疮痍未复,府库尚虚,当思长治久安之策。神武元年,天下编户七百三十五万,不课者竟逾三百二十万户!此非德政,实乃巨蠹,吸髓敲骨,终溃堤防。”

“今革故鼎新,首在均赋!咨尔兆民,咸使闻知,自即日起,凡大夏臣民,无论王公贵戚、品官勋臣、僧尼道冠、豪右著姓,除鳏寡孤独笃疾确无恒产者,朝廷恩恤免除外,其余人等,凡有田土、资财、工贾之利者,皆依一体输纳赋税!务求赋役均平,以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