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历史军事>大唐:从安史之乱开始藩镇割据> 第267章 推行新政(6K大章)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67章 推行新政(6K大章)(1 / 5)

姜天骄趁着前线战事短暂平息,他立刻把所有精力投入到内政中,针对税赋制度进行改革,借此扩大财政收入。

含元殿上文武百官分列两旁,气氛庄严肃穆,隐隐透着紧张。

姜天骄坐在皇位上扫视群臣,他郑重其事说道:“诸卿,天下初定,疮痍满目。朕与尔等皆欲再造乾坤,使大夏国祚绵长,百姓安居。然大厦之立,根基在于财赋。前朝倾覆,祸根深种,其税赋之弊,尤在“不课户’三字。”

“朕令人详查前唐天宝末年之户籍赋税,其时天下编户齐民八百九十一万户,看似繁盛,实则虚妄!其中朝廷赖以支撑国用的“课户’,仅为五百三十五万户!而享有免赋之“不课户’,竟然高达三百五十六万户。”

“诸位爱卿,这就是前唐亡国之祸!五百余万课户,负责供养皇室、百官、数十万边军、庞大的驿站驿卒、无数宫室工程,其负担何其沉重?终至民力枯竭,流离失所!岂非因这苛税重赋,民不堪命,不课者却坐享其成,激化民怨乎?”

这话一出,含元殿上顿时响起议论声,文武百官脸色微变,毕竟他们都是属于不课户,皇帝陛下此举无非是要向不课户进行征税。

崔乾佑手持笏板大步出列,他声音沉稳但带着抗拒态度:“陛下息怒!前朝之弊,臣等亦知。然“不课’之制,古已有之,此乃朝廷优抚宗室、勋贵、品官及其族亲,乃至旌表孝义、尊崇僧道之德政,亦是维系纲常、稳固社稷之基石。”

“若是我朝骤然尽废,恐会寒了功臣之心,乱了朝廷体统,更恐招致天下非议,谓陛下不恤旧勋和薄待贤良,还望陛下能够三思而后行。”

姜天骄顿时满脸忧愁说道:“前朝之覆辙就在眼前,优抚过甚,即成蠹虫!三百五十六万不课户,便是三百五十六万条蛀空国家根基的蠹虫!功臣之心?朕问尔等,江山倾覆,社稷不存,诸卿之勋爵、田产又依附于何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崔乾佑苦口婆心劝谏道:“陛下,非臣等不愿为国分忧,而是清查田亩,重定课户,涉及之广,触动之深,非同小可。地方豪强隐匿田产、虚报人口,积弊已久。”

“更何况陛下登临大位尚且不久,地方官吏尚未齐备,如若强行推行,恐效率低下,反生扰民之乱,更易被地方官吏上下其手,盘剥小民,使善政反成苛政。”

文武百官见到崔乾佑明确反对,很多人干脆闭着嘴巴看戏,殊不知这正是姜天骄的阴谋。

因为姜天骄早已跟宰相和枢密使商议过,所以他才敢在朝堂上公之于众,至于崔乾佑就是出来打配合而已。

刘晏见此情形站出来跟崔乾佑打擂台,他慷慨陈词说道:“秦国公之所虑,陛下焉能不知?然而艰难,便不做乎?前朝之弊,在于姑息养奸,因循苟且。”

“去年朝廷刚刚清查完毕天下丁口,我朝编户齐民七百三十五万户,课户者仅为四百一十五万户,不课户者高达三百二十万户,使得贫富差距极为之大。”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照此下去,穷者越穷,富者越富,迟早要发生不利于朝廷的事情,以至于重演天下大乱的局面。”

大夏朝廷在神武元年编户齐民为七百三十五万户,相比盛唐时期天宝十三载的八百九十一万户,足足减少一百五十六万户,差不多损失掉一千万人。

崔乾佑转过身去对着刘晏,他故意有些粗鲁说道:“尚书令,我是粗人,实在不懂那么多弯弯绕绕!可我知道当兵吃粮乃是天经地义,唯独这税赋之事不甚了解。”

“以前不用交税的人现在也要交,这岂不是寒了功臣将士们的心。功臣们提着脑袋打天下,好不容易封爵当官,不就图个荫庇子孙,不用再像平民百姓那样交粮纳赋吗?万一有人心生怨怼,闹将起来,岂不是给朝廷添乱吗?”

崔乾佑这番话表面上是代表功臣集团和既得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