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各个手段都使上就是叫他们那一部看起来声势浩大,生生便叫守城的将领以为唐军的主力便在此。但是,错了。
唐军的主力并不在张俭,高句丽将领随后便发现他们边境北边的盖牟三城遭到了更加凶猛的进攻。
李世绩打仗虽然在谋略上有所欠缺比不得李靖和李世民,但是对高句丽也算是绰绰有余了。
就在高句丽为南部建安成的张俭焦头烂额之际,李世绩发大军虚张声势,向高句丽怀远镇进军看似是为辽东城,实则是绕路一路往北,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过通定渡辽水,直扑玄菟城。
玄菟城在北边并不是个孤立的小城,与它在同一处的还有盖牟城和新城。此三城互相掩护,是一个完美的三角,故而亦称为盖牟三城。而由盖牟三城衍生开来的,便是高句丽的辽东防线。辽东防线由辽东城为中心,往北的盖牟三城与白岩城,往南的安市城和建安城,都是它的屏障。
这几个城池可以互相支援。
但互相支援的前提是得先搞明白唐军的主力究竟在哪。是南部的建安城吗?
可为什么李世绩那一部如此来势汹汹?
所有人都以为他是为辽东城,援军守将都在辽东,盖牟三城的防御是极其空虚的。
可偏偏还有南部的建安城在被唐军攻打,左右掣肘之下,唐军根本没有给高句丽留出足够的时间。
兵贵神速,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
李世绩一部的速度极快,毕竟盖牟三城守将空虚,这个机会可是难得,他的辽东道副大总管是是李道宗。
李道宗从前在武德年间跟着李世民打仗,他可是将李世民的风格学了个七八成。
精兵突袭新城,打散敌人的胆气。
这下子玄菟城和新城都被吓得紧闭城门,说什么都不出来了。而说是盖牟三城,但其中最要紧的储量最多的守备最森严的还是盖牟城。李世绩和李道宗不再犹豫,趁着其他两城再去余力之际,他们果断合兵一起进攻盖牟城。
不过十余日,盖牟城破,辽东防线中的盖牟三城彻底没了用处。渊盖苏文一天天接到的军报都是唐军势如破竹,败仗败仗,连梦中都是这两个字眼。
那盖牟城破还能夺回来吗?
再这样去,辽东城迟早会变得孤立无援。
可就在他们争论不休之际,另外一路唐军也出其不意地出现。这一路确实担得上一句出其不意。
因为此前唐朝的水师在立国之战打完江淮后就几乎没有露面了。而这一露面,堪称惊艳。
先不论他们从莱州渡海怎么会这么快就到,往前那些救在海上的水师不都是憔悴疲惫难的吗?
而且减员呢?!
渡海从来都是危险的,他们高句丽也曾一直自得自家的地理位置优越。北有辽泽,南有大海,想要打他们,他们以逸待劳不要太舒服。高句丽方面一直知道唐朝是准备了水师的,但是他们先前好歹也是抱着幻想,万一唐军减员了呢,万一唐军战斗力被削弱了呢?结果却并没有叫他们如愿。
缘何就是这一次个个都勇猛凶悍,这完全不对!唐军是会什么妖法吗?!
靠海最近的卑沙城本就因着张俭和李世绩那两部唐军而惶恐不安,结果一看领兵还是素有名声的李靖,这下子是没有什么抵抗的心气了。不过几日的功夫,便在一次唐军的夜间突袭中败了去,卑沙城易主。而卑沙城易主却不是李靖的最终目的。
他们这路水师是一支奇兵,也担着牵制高句丽援军的重任。李靖随后便派军再度过海,一路直往鸭绿江,在此扼守,似一只猛兽蛰伏,时时威胁高句丽军队侧翼,牵制高句丽支再派军队支援辽东城。卑沙城,建安城,盖牟三城,三路唐军对这三处皆是大获全胜。这不仅仅是对高句丽方面士气军心的极力挫败,更是叫更多的将领人人自危。
三路大军,总不能三路都是唐军的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