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被指派的人员多数不想去,但迫于公司的压力又不能不去,有少数几个人坚决不去,谭德君便是其中之一。李维佳曾劝他跟大家一起去,至少能发全工资吧,况且有一百多人要去,又不是几个人。谭德君说她头发长见识短。谭德君认为这是公司的计谋,说是让他们到哈密工作两年,一旦去了就可能永远也回不到乌鲁木齐了。于是有二十几个和他有同样想法的工人汇集到一起,跑到总公司去闹事,总公司将他们劝说回去后,给公司下了指示:“凡是不服从管理的人员,就让他们下岗。”谭德君就这样下岗了。
下岗之后的谭德君每天骑着摩托车到各处联系一些小工程,那里的路面需要翻新,谁家的房屋需要装修,何处需要开挖沟道等等,诸如此类的工程,他拿到后找一群民工去完成。几年过来,虽没有发大财,但也能应付家庭开销。而且,人们开始叫他谭老板。他自己也觉得大小是个老板了。
而他原来所在的建筑公司,在哈密施工过程中,发生了一次升降机坠落事故,有两名工人不幸身亡。后来那里的工程完工后,工人仅拿到了百分之八十五的工资,而没有出乌鲁木齐的职工,从经理到普工每人每月只发三百元生活费。又过了不久,公司宣布破产,给大家发了些微薄的遣散费,便没有下文了。
谭德君庆幸自己当年的选择。
李维强所经营的天美机电公司让谭德君很是羡慕。如今,公司人员配备到位,李维强已经没有必要天天到公司去了,他可以在政府机关正常上着班,隔三差五地到公司去一下就可以了。
当李维强在公司时,谭德君经常到公司去坐一会,聊聊天,喝点茶,当然最重要的是在自己手头紧的时候能从李维强手上借到点钱。
谭德君曾经对他的妻子李维佳说过要问李维强借一笔钱用来炒股,李维佳当时很反对,但谭德君非常坚持,他说:“股市连续下跌了好几年了,现在政策变了,国家要把股市搞上去,证监会领导也换人了。我投进去的钱都跌去一半了,再借点钱多买点,等原来那些股票解套了,这新买的就赚钱了。”
他想起以前炒股时的情景,那时候要带着钱到证券公司,把钱存进去,每天去看大屏幕,股市一涨,营业厅人挤得汗流浃背。如今,在家里的电脑上就能掌握股市行情,完成买卖交易和资金的进出。真是轻松多了,而且能知道的信息量也大得多了。
谭德君后来问李维强借了六万块钱,借钱的时候,他把对李维佳说过的话又对李维强重复了一遍,当时他想借上二三十万的,并且说等赚到钱我们平分。李维强对股市没有什么兴趣,也没有过多的研究,所以对谭德君所说的并不认同,况且他的资金多用在公司商品周转上,手上没有那么现金,最终给谭德君借了六万元。
谭德君说:“我给你写张借条吧。”
李维强说不必写了,只说等他手头宽松时记得还上就可以了。
那年股市确实如谭德君所预料的那样疯狂上涨,谭德君卖掉所有的股票后,还了李维强的六万元后,还赚了五万多块。这样一来,加上原先投入的本钱,谭德君的股票账户上就有二十多万元了。“这比上班轻松多了。”他兴高采列地想着,“如果我能多投入一些那不是很快就能成百万富翁了吗。”
现在,谭德君手上没有股票了,而股市异常的火热让他如坐针毡、蠢蠢欲动,但他坚持忍耐着。终于,没过多久,股市出现了直线下跌,业内人士称之为断崖式下跌。第一天跌停,第二天跌停,第三天还是跌停。谭德君觉得是时候了,他不仅将全部资金买成了股票,还大比例透支,他想,只要能反弹百分之五他就立刻全部卖出,拿钱走人,再等下一波行情。然而,事物的发展并不总是按照人的愿望而进行的,特别是股市。他看着盘面一开盘就跌停,想卖都卖不出去,等到可以卖的时候,证券公司通知他因为透支让证券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