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极其不便,所谓的皇权不下乡其实也是无奈之举。只因为交通的限制,甚至于朝廷颁布的某些政令,到地方实施也需要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
别的不说,明朝的灭亡就是个例子。以史为鉴,为什么唐小宝这么注重于明朝。一方面这是一个汉人最后的王朝,另一方面,明王朝是最令人唏嘘的一个王朝。
明朝末年小冰河时期,粮食大幅减产。百姓们无以为继,动乱自然就发生了。
然而,能
够实现粮食增产人口爆炸的红薯还有玉米的种植,早在明朝中叶就已经引入了中国。为什么,直到乾隆时期才得到普及。
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交通不发达所至。
在这个时代基本上通讯基本靠吼,交通基本靠走,,所以就造成了朝廷对地方财政的把控极不方便,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朝廷能通过铁血手段推动杂税合并,地方官员就能巧立名目增收各类杂税。
依靠人治的社会难以长治久安,一旦朝廷政策松动或监管不力,就会给地方贪官空子可钻,久而久之税收又会回到贪腐横行的情况。
唐小宝想改革弊政,朝廷实行并税政策本来就是将财政权从地方集中到朝廷的一种手段,俗称中央财政集权,通过这种骚操作来减少地方在税收上面的操作空间,这样一来,势必会伤害到地方官员的既得利益,地方官员便会主动寻找法律的漏洞来为自己寻求更多的利益。这样一来,苦的还是百姓。
这一路上的所见所闻,唐小宝见过的有太多太多。然而,像是广水县这布告上的内容,还是让唐小宝三观尽碎。
广水县的知县当然不会蠢到让百姓直接缴纳赋税,而是将赋税改成了一种巧立名目的‘捐’。
没错,这种捐就是捐款的意思。当然,县衙是绝不可能让你自愿,而是你捐也得捐,不捐也得捐。
布告上明目张胆的写着,孩子一出生
,生下来有落地捐,娶媳妇有新婚捐。甚至于你呼吸着空气,也得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