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历史军事>鉴唐> 第三章危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章危机(3 / 4)

边又有突厥作乱,此正值危急存亡之秋,正是用人之际,岂能因小败而重惩大将,如此岂不让正在各地平乱的将士们心寒,小败就重惩大将,那大败呢?岂不使人人自危,而生出叛逆之心,为江山社稷计,臣以为此时当以恩义怀柔,收揽人心,让将军们放心在前方为陛下效力,以便早日平定天下,方为上策,臣请陛下明鉴。”

宇文士及慷慨陈词,声泪俱下地劝谏道。

隋帝看着宇文士及声泪俱下的样子,仔细一想他的话,还颇有道理,况且李渊的家眷还在他的掌控之中,他与李渊从小一起长大,他太了解这个表哥了,自幼丧父丧母,使李渊极重亲情,也极易受亲人牵制,只要握着李渊家眷,李渊就只能投鼠忌器,甘心受他的控制,而且李渊自幼胆小怕事,年幼时在宫中玩耍李渊都不敢与人争执,虽有些才气,但就他那胆量,就算有贼心,只怕也无贼胆罢了,隋帝杨广有时心里还真没看得起他这个表哥;然而王威、高君雅是什么货色他还是清楚的,除了对他还算忠心以外,其他过人之处还真说不上来,河东地区如没有李渊还真压不住。

如是想着,隋帝杨广说道:“爱卿所言有理,你即刻快马追回封德彝,传朕口谕赦免李渊、王仁恭之罪。”

“微臣领命。”

宇文士及告退后,便立即驰马沿驿站追赶特使封德彝。

宇文士及走后,隋帝杨广望着池塘中游曳的鲤鱼,心想,先罪后免,是不够的,还应做些安抚,恩威并施才是御下之道,于是他传令近侍草诏:“诏命,右骁卫将军李渊,戍卫边疆,劳苦功高,擢升右卫大将军,总领河东平叛事宜,钦此;立即快马驿道发往晋阳。”

近侍录好圣喻之后给隋帝杨广过了一下目,便卷好圣旨退了下去,把圣旨装进特制密封的桶函内,交给驿道专门给皇帝传信的信使,沿着驿道快马奔向北方。

……

晋阳万事俱备,只等李渊一声令下,便可竖起大旗,定鼎河东,西进关中,大业有望,想到此处李世民不免心中澎湃,可等来等去,却久久等不到李渊起兵的命令。

原来是隋帝突然召回了特使,又另派了特使来赦免李渊与王仁恭,李渊本就觉得事起仓促,见隋帝尚未起疑,便传令终止了计划。

李世民接到终止计划的命令,气得浑身发抖,沉默良久,刘弘基见状小心翼翼地问道:“二公子,现在该如何是好?”

李世民铁青着脸,猛地把剑杵在地上说道:“散了吧!各归原位。”

众人见李世民心情不佳,连忙应了一声,便匆匆退下了。

自此之后,李世民突然安静了下来,没有再去劝谏李渊,也不去军营操练士兵,整日不是和唐俭、刘弘基等人骑马打猎,放鹰走犬,就是到裴寂庄上与刘文静及一干文士饮酒作诗,一副贵族公子纵情享乐的作派,全然没有了当初的热血锋芒。

堂叔长孙顺德见状急得不知如何是好,屡次劝谏却都被李世民三言两语搪塞了过去,长孙顺德没有办法,只好请侄女长孙无忧去劝劝李世民。

而让长孙顺德没有想到的是,侄女长孙无忧竟也是一副风清云淡的样子,还反过来劝慰他,反让长孙顺德摸不着头脑,无奈之下拂袖而去也不再劝了。

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鹰扬府校尉刘武周斩杀了马邑太守王仁恭,竖起了反旗,聚兵上万,自命太守。

说起刘武周这家伙,简直就是个混混,加十足的投机分子。

刘武周出身河间景城的一个大户之家,家境殷实,少年时喜欢交友游猎,可这家伙什么三教九流的朋友都交,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什么人都往家里带,蹭吃蹭喝,一次就是十几二十个,终于老刘家受不了了,就把这个败家玩意儿赶出了家门。

此时的中国北方,经过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血与火的民族融合后,北方不但融合了胡人血统,也接受了胡汉杂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