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同一套标准的考试,冀州人族肯定包揽大部分名额。帝国各州,冀州是人族开发最早也最久的一州,底蕴不是其它州能比的。同样是诸侯征伐,别的州撑死四五个一流方国,就冀州与众不同,面积是九州中最小的,硬是挤了十六个一流大国。
虽然统一标准很公平,但这是治国,又不是追求狭义上的道义公平。
冀州人族拿了资源的大头,别州能干?
啥?公平竞争,考不过别人就得认。
且不说同样是帝国的一员,冀州吃肉,其它人喝汤添汤渣公平与否,只说选择,除了认命,其它州还有一个选择:老子又不是没了你就活不下去,散伙分家,大家各玩各的。
狭义上的公平竞争与维持帝国的统一二选一,辛筝闭着选都会放弃前者选后者,选后者最多被冀州人族怨怼,选前者,她会比四帝更有名:人族最后一代人王,岁月便是流逝一万年、十万年,她的名字也不会褪色。
凡事沾上政治就没法简单,官考亦然,最开始推行时很简单的官考随着辛筝统治疆域的扩大也被添上了无数的规矩。
不同地域考题不同,户籍在哪就只能在哪考的制度皆由此而生。
青蘅对此颇为佩服辛筝,你还真的很遵守自己制定的规则。
辛筝的意图不难猜,青蘅原以为之后的幺蛾子会换到澜州或豫州,完全没想到是宁州。但思及官考的规则与辛筝对规则的遵守又反应了过来,辛筝应该是很想继续让自己在南部折腾,奈何户籍不允许。
辛筝当初给她的户籍根本就是她出生时自带的户籍,籍贯宁州蚕邑,年龄、出生日期、容貌....除了家属栏抹去濁山姮、彭祖、魏兕的存在,添了奚齐与笙的名字,名字从濁山无病改成了魏无病,其余一模一样。
青蘅拿到时便很怀疑辛筝是不是直接对自己原本的户籍档案进行了修改,改出了这份新户籍档案。这个怀疑在回到宁州后得到了确认。若非如此,辛筝没必要让她回宁州参加官考,她的户籍只能在宁州考,其它地方的官考不会收她。
按着辛筝制定的规则,官员不能在原籍为官,必须去其它邑,城令必须跨郡任职,郡守必须跨邑任职,邑宰必须跨州。胥吏的要求比官员低一些,胥吏除了最早刚刚开始搭建行政机构本地人手不足,之后从本地出身,只有离官员很近的几个吏职是从异地官署调来(准确说是官员带过来的,跑到异地为官,肯定要带两个亲信,既是初期有人可用,也是防止单枪匹马过去被当地豪强给弄死了都没人知道)。
辛筝给青蘅安排的第三阶段要求不高,不需要她一路升职加薪,只让她在胥吏的位置上干三年,干满三年就结束了。但辛筝没安排她吏职,要进入第三阶段需自己去考个吏职回来。
官考并不难,至少对于青蘅不难,对于旁人而言....也不算很难,如果对方干过几年里正的话,基本能通过考试。
里正一般不被认为是正式的小吏,疆域太辽阔,需要的官吏数量翻倍的增加,光是发俸禄就是一笔恐怖的开销,还不能不发,要想马儿跑得快,总得让马儿吃饱。
最终各方折中的结果便是当下先将城邑控制在手里,乡野里聚先搁着,反正有宗族在,就算秩序烂,那也是秩序。这也导致里正不需要通过官考就能担任,当地人投票,让城中官署派人做个见证,再登记即可。
里正也有一份俸禄,只是很微薄,微薄得连糊口都做不到,但官府也在其它方面做了补偿,里正的合法宅地和耕地比别人要多一些。而能做上里正一般都是当地大族,即当地最有钱的人家,也不差那点糊口的钱,宅地与耕地比给钱无疑要合适,对于朝廷而言也是惠而不费。
虽如此,朝廷也没有让人将里正当成绕过官考的捷径的意思,里正若想升职加薪,必须参加官考,通过了官考才能升职加薪,不然就一辈子都是里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