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附庸,不是他们,王也不能找他们麻烦。甚至濁山侯若在于蒲阪的战争中损失太大,那么濁山国也会掉队,大家都掉队了才能继续手拉手做朋友。
最重要的是,濁山国国力保存得很好,支持她去攻打蒲阪总好过来找自己麻烦。
濁山侯也承诺诸国,日后他们吃小国时,濁山国不会跑去伸张正义。
最终结果便是濁山侯得到了四十万大军以及好心人士提供的大量粮草。加上濁山国自己的五万精兵,以及濁山国附庸们出的十万大军,共计五十五大军,是三方联盟中兵力最盛的。
另一个唐国的情况就比较曲折了。
唐国的情况得从唐武侯说起,就是前些年被王给砍了的那位。
这位君侯是一位毫无疑问的传奇。
唐武侯一脉是小宗。
帝国礼崩乐坏以来小宗取代大宗屡见不鲜,但这里头的小宗要么是国君的兄弟姐妹,要么就是国君兄弟姐妹的孩子。
没出三代,通过干掉大宗的继承人,从而取而代之,总的来说,走的是宫变路子。
唐武侯他就很不走寻常路。
唐武侯的曾祖是唐国的国君,但他的祖父虽为嫡子却非嫡长子,因此他没当成国君。
不想当国君的少君不是好少君。
唐武侯的祖父成年后分了很大一块封地,再加上帮助兄长顺利继位,封地又增加了,因谥号为桓,被称之为桓公。
桓公在自己的封地上厉兵秣马,时时刻刻都想取代兄长。
都帮兄长继位了怎么还想取代兄长?
这两者并不冲突。
俩都是嫡子,同父同母的那种,唐武侯祖父若不帮嫡长子上位,那么嫡长子被清算时他这个一母同胞的嫡次子也得一块去死,只能捏着鼻子先将兄长推上去,再拉下来。
没能如愿,但也不算完全失望。
武侯祖父没能将兄长拉下来,却将兄长熬死了。
唐国局势复杂,兄弟的女儿为了压制朝堂上过于强大的公卿们想利用叔父来搞制衡。
思路没毛病,但她低谷了武侯祖父等了数十年后已经不复年轻时的冷静。
唐侯被桓公给杀了,当然,更阴谋论一点也可能是被公卿们给杀了然后甩锅给桓公,毕竟礼崩乐坏的时代,国君不听话,宰了换个听话的是很正常的事。
桓公杀了唐侯后攻进国都,想成为新君,却被公卿们联手赶了出去,立了唐侯的幼子为新君,拉开了唐国长达七十年的分裂。
数年后桓公又将小子侯给骗了出来杀了,再次被公卿们赶走,另立了桓公的一位侄子为君。
多年后桓公找着机会又将当时在位的唐侯给杀了。
连着杀了三个国君都没能得偿所愿,桓公大抵终于认清事实,消停了,转而向外开拓,将唐国周遭的不少小国给灭了扩大自己的地盘。
桓公有很多子嗣,但他自己太能活了,把儿女们给熬死了,因而最后继位的是他的老来子,庄公。
庄公一边休养生息一边蚕食大宗那边的土地,到了他儿子唐武侯这一代,唐武侯带着军队杀进了国都,完成了先人遗志。
然后面临一个尴尬的问题:为了获胜,小宗走的是多生孩子少种树路线。
人太多了,不论是因为军功还是血统,每个人都分封的话,需要封太多的土地,而且怎么封才能让所有人满意?如果不能让所有人满意,那么他们能推一个唐武侯上位自然也能推第二个。
而且做为一个推翻了国君取而代之的小宗,唐武侯看自己的小宗时心里很难说是什么感觉。
反正最终结果是唐武侯解决了所有的小宗,自此唐国只剩下他自己这一脉,然后重用外来的游士,令唐国国力蒸蒸日上。
灭国数十,唐国版图翻了不止一番。
最强盛的时候唐武侯甚至试探的吃下了王畿在豫州东北的一片地,王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