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只记得一个大概时间。
而叶先生似乎很关心那个时间?
她想,要不要写封回信说一下?
只是贸然写信,恐怕不妥。
得想出个法子才好。
在期盼中,叶抒文终于收到了回信。
信是启康写的,用的是章大叔的语气。他把家里的情况大致说了一下,也问候
了他这边,希望他有机会了再回来看看。
他把信细细读了一遍,未看到任何关于战争的字眼。
他不肯死心,又读了一遍。
可还是没什么发现。
难道,她未看懂他的意思?
可她那么聪明,怎么会不明白他的意思?
叶抒文摊开信,看了又看。
终于在信的背面发现了几个用铅笔写的小字:1950年—1953年。接着,在信的
右下角也发现了“1953年”的字样。
原来,她看明白了。
是他未发现而已。
这时候,他感觉自己就像个做地下工作的。
而她做起来,似乎更加老练。
这是天生的吗?
对她的钦佩,不禁又多了几分。
答案有了。
从一九五零年十月到一九五三年,也就是说这场战争持续了两年多。
说长不长,说短不短。
他意识到机会终于来了。
对他来说,这是一场冒险。
同时,也是莫大的机遇。
第二天,叶抒文去单位里报了名。
想投笔从戎,奔赴战场。
主编一听,惊愕地瞪大了眼睛。
小叶这是头脑发昏了?
好好的大后方不呆,非要学着人家去上战场?
瞧瞧他一介书生,上了战场又能做啥?
叶茂才知道后,自然是极力反对。
家里就剩下这么一个儿子了,哪舍得他去冒险?可听儿子把道理讲明白之外,
也沉默了。倒是孩子他娘哭哭啼啼的,死活也不肯答应。
叶抒文心想,现在不是爹娘同意不同意的问题。
而是他想博一个未来。
这个未来,是为了他自己。
也是为了他的家人。
战争已经爆发了。
社会各界,都被“保家卫国”的口号振奋着、鼓舞着。周围的气氛是喧嚣的,更
是热烈的。投笔从戎的,不止叶抒文一个。
一大批有志青年,都纷纷报了名。
当然,也不是报了名就能被录用的。
一场严格的审核开始了。
对叶抒文而言,前一阵跟着主编去京城参加业务培训,给他增加了不少筹码。
政审时,他家里虽然挂着个富农名号,可还算可靠。
这时候,还没有“海外关系”的说法。
他也有幸成了一名战地记者。
这个工作,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
可比起那些在一线拼杀的指战员们,又算得了什么?
叶抒文和几位年轻记者一起上了光荣榜。
在文化界也引起了一阵轰动。
林美华无意间听到了这个消息。
她心里一揪。
想立刻跑去阻止他。
抒文这是想干啥?
别人躲还来不及呢,可他竟上赶着自愿报名参加?
这不是去送死吗?
可到了叶家大门外,她不由得停下了脚步。
她没有勇气去面对他。
她也没那个资格去阻止他。
她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他离开。
她躲在树后,望着院里的那栋红砖小楼。
二楼的那扇窗户是那么熟悉,飘着两幅白纱窗帘,充满了浪漫的色彩。
这是昔日,她亲手挑选的。
可这一切,已离她远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