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于防的设想,桃山道人禁不住连连点头称赞,高兴地夸道:“徒儿所思,甚是有理,求道之人最忌刻板教条,你能在万千头绪中抓摸到根源主线,实属难能可贵,绝妙,绝妙哇!二位师兄,这一点你俩可是要向你们的师弟学习的!”桃山道人说到这里望一眼左右两侧的向真和向善,慌得向真和向善羞愧地低下了头。
可惜桃山道人忽略了一点,他这一褒一贬,却让殿堂之上的向真在那一刻彻彻底底地改变了心思。
曾几何时,向真和向善才是桃山道人心里的宝贝,当年桃山道人于危难之中将向真和向善兄弟两个救了下来并带回了道观,自此便开始了兄弟俩的道童生涯。也许是可怜他们年幼又没了双亲,桃山道人对两人倍加疼爱,吃穿用度,虽不奢华,但从不曾亏下,桃山道人一向以严肃示人,而兄弟俩若做错了什么事,在桃山道人那里却只是轻拍一下他们的后脑勺,然后笑眯脒地叮嘱他们下次可不许再犯。因此,那时候的兄弟二人可谓被宠上了天。倘若一切照旧,那么再过个十年八年,兄弟俩不仅可以在桃山道人的门下学得一身的本领,甚至再过若干年,桃山道人羽化归天之后,承继了桃山道人的衣钵也说不定。到了那时,不仅这浩浩道院成了兄弟两人的天下,就连这满山的瓜果山珍,山下的虾蟹鱼获,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此等逍遥快活,又岂是凡人可比!
而所有的改变似乎都是从玄一上山之后开始的。
也许是因为他兄弟俩打小没上过学堂,不曾受过笔墨的浸润,因此在习学武艺时尚可让师傅满意,但在参法悟道上面任凭他们使出了吃奶的劲儿,却始终不得要领,桃山道人不止一次在考问了两人对道学的见解之后摇头叹息,然后甩下袍袖无奈地离去,看着师傅落寞的身影,兄弟俩也是颇为委屈,无奈他们天资愚钝,又加上早年少教,因此,这道学便学得不太如人意。不如意虽不如意,除了摇头叹息,好在桃山道人并没有表现出更多的失望和不满。但随着师弟玄一的到来,这个大了兄弟俩很多的年轻人出身杏林世家不说,自小还识文字习百家,通读诗书,因此优势尽显,不消两年下来,那道学可谓学了个通透,常常博得师傅桃山道人的赞誉,更为可气的是,这个玄一年纪轻轻却有着一手上好的医术,那水平就连师傅桃山道人也不及,如果不是那一身的修为加持,只怕师傅桃山道人和徒弟玄一之间的称呼得反转了才是。俗话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做徒弟做到这份上,哪个师傅不心生欢喜呢,横竖都是自家门人,说出去于本教脸上也是极有光彩的。也只有在武学这一层面,兄弟俩才可以和玄一争个高低,那玄一原本一羸弱书生,又年近二十才初踏武学,晚兄弟俩几年不说,论天资他基础也不够,论机缘又早已错过了最好的年华,这才让兄弟俩多少扳回了一点面子。但这个玄一却是个勤勉的主儿,若再任由他像眼下这么鸡鸣起舞夜深不辍地练就下去,只怕不消多久,这惟一的一点优势也将荡然无存,到了那时,兄弟俩在师傅桃山道人面前终将失去最后的宠幸。
剧烈的对比和反差让向真感觉到了一种强烈的危机感,过去没有一个比较,因此凡事可说,如今有了这么一个品德才学皆高出兄弟俩许多的师弟,兄弟俩的危机感便扑面而来了。正是由于这个玄一的到来,向真发觉自己和向善在师傅桃山道人眼里越来越不再吃香,桃山道人过去对他们的宽容逐渐变成了横挑鼻子竖挑眼,处处都要拿他兄弟俩和玄一做个比较,如若不满,便是一腔的叹息,满眼都是失望,惹得兄弟俩也是万分惆怅。不仅如此,在向真看来,还有一件让他无比恼火的事情,那就是向善。
一说起这个向善,向真便火冒三丈,在向真看来,向善性格憨直,木讷少言,全然不如自己这个哥哥脑子灵光。玄一的到来让向真看出了危机,而向善却丝毫不觉其中的微妙,闲暇之余有事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