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甲骨文里已出现了“孚”字,其写法是“”。是一个会意字,右上方是一只手,其下是个“人”形。象是一手抚爱小子之形。金文“师寰簋”之“口”填实写作“”。本义是抚爱。《说文》:“孚,卵孚也,从瓜从子,一曰信也”。“贞:我用[]孚”(乙6694)卜辞只见一条(见《甲骨文实用字典》)。
现在一些《周易》译本把“孚”作“俘”解释。而“俘”字在甲骨文里是这样写法“”。象手捕人于路上之形。“俘”本义是捕俘虏。“孚”与“俘”是不同的写法与含义。故把《周易》里的“孚”做“俘”解释是错误的。
而“帛书《周易》”,又不同于通行本《周易》里“孚”的写法。而是用这个“復”字。这“復”(简化为“复”)字的本义是“往来”。那么如何解释帛书《周易》之“復”呢?如果把《周易》里的“孚”字解释为回来或回去,那么42处里的有“孚”句子内容显然是解释不通的。为何帛书《周易》写成“復”字呢?但帛书《周易》里的“復”显然不符合本义而并没有保留下
。来,即通行本《周易》里没有写成“復”,而是写作“孚”。经考古研究,“帛书《周易》”是西汉文帝十二年时下葬的随葬品。这是的文帝已是西汉王朝的第四任主子了。把今本《周易》一书抄录在丝帛上作为倍葬物品,并非是竹简,是否说明是临时的抄物,抄错了字而已。既然帛书《周易》里是“復”与通行本里的“孚”不同,说明帛书《周易》不具有权威性,而是一个抄本而已。而经考古发现早于帛书《周易》的竹本,即“竹书《周易》”(残简,战国末期)里可不是“復”字,而是“孚”。无疑证明了“孚”是《周易》原创的用字。
而“復”(复)字在《周易·解》篇里的一句中确实是指道路的来回讲。而无论“今本”、“帛书”、“竹书”《周易》里的《解》卦都用的是“复”。说明《周易》作者是分得清“复”的用意。
《周易》里的“孚”字,从甲骨文或是金文都是会意字,无论是像手抚摸小子,或是像鸟的爪子抚卵,其含义是一样的。无论人或禽鸟都是有一种天性的母爱。这无论人与动物对其幼子的爱是本能的,也是天性的。人类哺乳其子女没有不爱抚与精心,而动物也一样。现代辞书《辞源》对“孚”的解释是“禽鸟伏卵”,也作“信用,诚实”讲。“孚”作禽鸟伏卵更具形象化。“孚”字是“爪”下有“子”,也正符合《说文》里的解释,是鸟类孵卵之象。鸟孵卵育出小鸟,用母体的温暖,去孵化坚硬的蛋壳,使新生命破壳而出。“孚”作“禽鸟伏卵”,应是“孚”的原初之意。《周易》里的“孚”意,就是“禽鸟伏卵”之意。只是用“孚”(禽鸟伏卵)来比喻。《周易》文章多用比喻,以喻政治道理。这里是把母亲哺乳之情、之爱、之关怀引申到政治上。若把《周易》里的“孚”译成“信”,“诚信”,“诚实”并不能表达其真实的含义。从《周易》里的“有孚”来看,更恰当的意思是个政治涵义,是一个政治比喻,是“上”对“下”的关心,关怀,体恤的涵义。把“孚”释为“爱”更为贴切,这是先儒“仁”之理念。既统治者(“君子”)要对其统治下的百姓(“小人“)给于像母亲对子女的那般关爱,如鸟伏卵的那般呵护。如鸟孵卵才体现《周易》里“孚”的本义,只是《周易》作者借“孚”来比喻,而建构出的政治理念,即“民本”思想。cascoo.net
“孚”是《周易》作者构建的一个政治理念。《周易》一书里有不少篇章里讲到“孚”。“孚”的内涵是让统治者(“君子”)体恤关怀百姓(“小人”)。“有孚”理念就是“君子”安邦治国应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有孚”是《周易》构建的民本思想,是后儒所倡导的“仁”(“仁者爱人”)是一脉相承的。
《周易》一书为何强调的是“有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