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历史军事>周易哲学解读> 《易学评论》(七十七)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易学评论》(七十七)(2 / 8)

纳甲”筮术至到今天,在算卦上不在引用今本《周易》里的文辞当占辞,可已然打着《周易》(或《易经》)的旗号,而应用的是八卦纳甲筮术。

这样就可称为:春秋占筮引春秋《周易》文辞流派;现代空打《周易》旗号算卦流派。

三是义理注释《周易》:

这是以轻象数及结合《周易》文辞注释《周易》义理派,这可称为义理派。

唯王弼以注释《周易》时不杂《周易》为卜筮说,也把《易传》里凡带“卦”称的的《易传》文章排除在外而不做注。唯王弼例外,古代凡对《周易》注释的象数义理者没有不认为《周易》有占的功能,这是受《系辞传》的影响,更是今本《周易》结构形式影响所致。

四是义理注释《周易》而理论上又认为《周易》是占筮功用:

如古代的张载、程颐。现代的黄寿棋等。

古代在注释《周易》一书的义理时,在理论上是双重性质的看待《周易》。

古代虽都以象数注释《周易》的义理,以训诂式把《周易》注释发挥为封建帝王时代里的义理思想。但理论上确把《周易》做双重性质看待。即是说理论上把《周易》说成有“占”的一面,而在对《周易》的“训诂”全是帝王时代里的义理阐述,并不显占筮内容的这一奇特现象。

不论注释上义理说《周易》,而理论上又是占筮说《周易》者,都是以象数并结合《周易》里的文字字义,而对《周易》进行义理解释。而历史上并没出现所谓纯义理注释《周易》一书的。中国的“易学”史实是以象数解释《周易》的学术史。在以“象数”释解《周易》的历史过程里,也有所区别。即运用“象数”释解《周易》是孰重孰轻的区别。但总体都不离“象”、“数”去解释《周易》。这一历史现象中,古与今在以象数解释《周易》一书也有区别,即“训诂”与“注译”的区别。在整个的后封建社会里只有“训诂”式的注释《周易》,而没有译文《周易》一说。而现代以来只有注译式的《周易》版本,而没有古代的那种“训诂”式的注疏本《周易》了。但都或多或少的都不离象数而说《周易》。

五是象数筮术注释《周易》:

以象数注释《周易》者,也有轻重之分,但筮术说《周易》是一样的。虽有以汉象数说去注释《周易》,在对《周易》的象数注释上也有不杂占筮说。但以象数注释《周易》者的主流是亦理亦筮论之。如朱熹的《周易本义》、来知德的《周易集注》、李光地的《周易折中》等。

而现代以来,注释《周易》者,从理论上不再与古代人那样看待《周易》是双重的性质标准,而定性为“卜筮之书”的一种性质标准了。这是当今学术界上的主流认识,我们前面所举例的名流大家,没有不认为《周易》不是占筮之书。但现代以来对《周易》一书的注释上不同与古代的“训诂”方式。而对《周易》里的文字,做直接的注解,虽加杂有一些“象数”之说,但“象数”之说与古人相比不为主要,主要的是真对《周易》里的文字句子,做注释或译文。但还没一部比较接近《周易》原创的思想内容的译注本《周易》来。这又是一种奇特现象。理论上把《周易》定性为卜筮之书的今天,而注译本《周易》里看不明白是讲占筮的内容,与真正卜筮之书的内容是完全不相同的一回事。古今这两种对待《周易》一书的怪现象就自然而然的发生着,也被学术界里接受着。

这里说古代理论上对《周易》一书是双重的性质标准看待,而对《周易》的注释上是以“训诂”方法进行,一“训”就偏题,从《周易》里“训”出的是后封建社会的道德政治观念。

而到了现代的社会里,反把《周易》从理论上做单一的为卜筮之书的性质说,而对《周易》里的文字注释翻译上没有注释出卜筮算卦上的内容来,通过对《周易》里的文字直接注释与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