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蒙,利用刑人。用说桎梏,以往,吝。包蒙,吉。纳妇,吉。子克家。勿用取女,见金夫,不有躬,无攸利。困蒙,吝。童蒙,吉。击蒙,不利为寇,利御寇。”
(译文)
“四、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是正确之道。
不是老师求教与童蒙,而是蒙童求教与师长。如同筮卜上讲的那样,第一次筮问,理应回答。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没有礼貌,不恭敬地乱问,就不予回答。这是有利于培养儿童独立思考的正确施教方法。开始对儿童启蒙教育,有利的做法是树立典范,但也不能脱离管束。若不这样,任其发展下去,就大失所望。披戴上勇士的甲胄,这样的人有出息,娶妻吉顺,是男子成家立业的根本。勤勉的对儿童施教,培养武士精神。若不亲身施教,就没有什么好处。受困于蒙昧无知,就会有耻辱。从儿童开始启蒙教育,这是很正确的事情。让儿童披上皮甲,击打锻炼,目的不是为寇,而是抵御外侵,保家卫国。”
“蒙”在甲骨文里的写法“”是上部像蒙着东西,如面罩或面具。其中有一只大眼睛,眼下有“人”形。“蒙”字的含义指草名,萌生,幼稚,覆盖,包裹等讲。而“蒙”的本义是勇士伪装或作战时穿的甲胄。此篇用“蒙”来寓意对儿童的启蒙教育,培养勇士精神。用现在的说法,就是爱国主义与军事主义的教育思想。
《蒙》文内容是围绕着“童蒙”教育这一问题的论述。即通过给儿童披蒙东西在游戏中所引发培养儿童武士精神。从发蒙,包蒙,金夫,击蒙。这是一个完整的内容情节。立论明确,是精心创作的。这种教育方法又体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通过给儿童蒙上仿效战士作战的甲胄,来锻炼儿童的体魄和精神意志,从游戏中达到教育的目的性。这不仅仅是讲儿童的启蒙教育,其目的是在于政治。在当时能接受教育者是贵族家的子弟。《周易》一书的内容是针对君子讲述的政治策略。这里是让君子明白,从小对儿童进行军事教育。因为那时是个诸侯林立的时代,时刻是面临着弱肉强食的战争出现。从小培养儿童的战斗意志,正是那个时代的需要。《蒙》篇是讲对儿童的教育,像古希腊时期把儿童训练成一个优秀的战士,目的是抵御外敌入侵。
再看以象数解释《周易》,不但从那一个六划符号里看作为两个八卦符号组成的,还能从上下的第二划和三划、四划又可看作八卦里某一卦画和八卦取象,这叫互卦,还有错卦,旁通等,这些一个卦符号里(六联体符号)里能看出多个八卦符号(三联体符号)和很多取象。这就是以八卦取象去附会《周易》文辞的来历。
这种对《周易》文辞的注释,无疑于把“象数”看成是注释《周易》的”说文解字”字典似的。一切一切的《周易》文辞的注释要通过”象数”诸说里找说法与答案。
不过那以”象数”去对《周易》文辞的注释,谁又能看懂呢?看到如此以”象数”之说去注释《周易》文辞,真乃让人匪夷所思。难道以象数注释《周易》文辞的那些所谓经学家、易学家,他们真的看不懂《周易》文字说的是什么吗?还是故意故弄玄虚吗?
我们已知春秋《周易》文本,还没有把《周易》每篇文章篡改成”六·九”数字做爻题,而是以《周易》名称编排每篇文辞的繇题。即使以《周易》名称做繇题,或是以数字做爻题,但均未改变《周易》文辞内容,《周易》文辞的含义并没有篡改,可为什么那些以象数去注释《周易》文辞的人们,是真的不解《周易》文辞其意吗?可又如何去解释那些直接引用《周易》文辞阐明事理的学者,他们把引用的文辞运用的恰到好处。谁又能认为直接引用《周易》文辞的人,也看不懂《周易》吗?显然又不是。以象数去解释《周易》者,实在是可笑、可悲、又可气。
你若看那些以”象数”去注释《周易》的说法,想去了解《周易》的思想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