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历史军事>周易哲学解读> 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二篇(九)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下卷:《周易》哲学解读 第二篇(九)(2 / 3)

一种行为准则。

4、“谦谦君子”,即“君子”应保持谦虚又谦虚的品质精神。《周易》“谦”篇是专谈“君子”的“谦虚”品质问题。《谦》篇的全文是:“谦,亨,君子有终。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鸣谦,贞吉。劳谦,君子有终,吉。无不利,伪谦。不富以其邻利用侵伐,无不利。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谦虚”是“君子”应有的“道德”内容。君子有了谦虚的道德上的名声,才有利于“行师征邑国”。这是一语道破“君子”具备道德的天机。“君子”道德性的目的是“王天下”。这是《周易》作者十分明确的意图。“君子”的道德性建设,是在于政治的目的。“谦,亨,君子有终”(谦虚,才通达顺利,这是君子应始终保持的)。“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谦虚又谦虚的君子,由此能在大地上建功立业,吉祥)。“鸣谦,贞吉”(有了谦虚的名声,前途吉祥)。“劳谦,君子有终,吉。”(勤劳又谦虚,君子应始终保持这种行为准则,吉祥)。“无不利,伪谦”(无所不利,这正是君子努力发挥谦虚行为准则的结果)。“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有了谦虚的声,有利于兴师征伐采邑与侯国)。

谦逊本是人的一种品质修养内涵,谦逊与不谦逊只是一个人的涵养问题。谦逊属于道德范畴,并不属于政治内容,即不可与政治挂钩。“君子”表面谦逊但内心并不谦逊,也实在难以分断。《周易》作者把“君子”的谦逊与政治挂起钩来,在作者看来“鸣谦,利用行师征邑国”,即有了一种好名声,就有了资本与资格,就可以兴师去攻城略地建立大业了。“内圣”的目的是“外王”。“君子”的道德性目的是取得名声才有了实现政治资本。“君子”的道德性目的不在于是完善自己的人格品质及修身养性,达到精神境界上的精神自由与精神享受。而道德的目的变成了政治阴谋,犹如权利不是来自于武力,而是来自于谎言的说法。总之,“君子”具有道德性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

《周易》里建构的“君子”是个政治角色,“君子”的道德性之目的是通向政治舞台。故《谦》中表述的“君子”谦逊性,是为了实现政治目的。这是先儒把道德与政治视为一体的治国理念,对后儒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5、“中行”:不偏不倚的行为准则,即后儒中庸之道的先声。《周易》里的“中行”同样是为君子讲述的道德准则。《周易》“泰”篇:“包荒,用冯河,不遐遣,朋亡,得尚于中行”。中: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叫中。行:指行为。中行:指不偏不倚的行为。正是后儒提出的中庸含义与《周易》里的“中行”含义是一脉相承的。“得尚于中行”是指崇尚于不偏不倚的原则去行为。这是告诫“君子”为政不结私朋党,不偏不依无过不及的原则去行为,那就像渡河有了护在身上的葫芦做保障就不至于沉于河里的道理那样来比喻。显然把“道德性”看成为政治行为的维护与保障。《泰》是讲述事物由小发展到大的道理。君子“得尚于中行”,事物的发展就会由小到大的发展到好结果。“君子”遵循了“中行”的行为准则,才是“泰,小往大来吉亨”的结果。在《周易》作者看来政治结果的好与坏是以“君子”(统治者)道德行为分不开,这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普遍的认识观。

《复》中讲“中行独复”,意思是持中行正,归服正道。《复》篇是通过道路来比喻按成熟的经验办事。《复》里的“中行”就是不能偏离正道,保持不偏不倚。“中行独复”是君子行政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若“迷复”(迷途难返)就是凶的结果。“君子”行为与行政有着极大的关系。但如何“中行”,即保持不偏不倚的行为原则,在君子行政中,是很难操作的。道德性不是法律性,无法形成条文去操作。“君子”以道德治国,无非是建立在对被统治者的“小人”给于体恤与关爱。“君子”之道德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