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其他类型>李氏霸业:全家定鼎新朝> 第876章 教育改革,全面推进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76章 教育改革,全面推进(1 / 2)

李瑶的手指翻过一页纸,上面是工部呈报的匠户学堂扩建图纸。她没抬头,只将一张标注密级的文书轻轻推到案边。门外脚步声响起,不是急促的传令兵,而是缓而稳的脚步,停在门前。

“进来。”

苏婉走进来,手里抱着一叠册子,放在桌上。她看了眼李瑶面前的文件,“已经开始了?”

“昨夜情报系统刚理顺,今天就得把教育的事定下来。”李瑶抽出一份汇总表,“各地学政报上来的数据我都看了。识字率三年内翻了一倍,但能用算术记账的不到三成,会看农时图的更是寥寥无几。”

苏婉翻开自己带来的册子,里面是女子学堂这两年的教学记录。“我们教了她们认字,可大多数人回去还是只会绣花、做饭。有个学生问我,‘先生,我能用算术算出家里一天该烧多少柴吗?’”

李瑶点头。“所以不能再只教诵读。百姓要的是能用得上的本事。”

两人沉默片刻,窗外传来钟声,是早朝结束的信号。李瑶起身,“走吧,太学院的人已经在等了。”

文渊阁东厢,数十名教师已列席而坐。这些人来自各州,有穿粗布衣的寒门教员,也有穿戴整齐的士族出身者。他们低声交谈,目光不时扫向主位。

苏婉和李瑶并肩走入,场内立刻安静下来。

李瑶站定,开口便道:“今天召集各位,是要改课纲。从今往后,农学、工造、算术、医理,列为必修。”

话音未落,一名白发老者站起,声音发颤:“四书五经乃立身之本,若弃经典,岂非背离圣贤之道?”

旁边一人附和:“学子当以明理为先,何须学那些匠人手艺?”

苏婉往前一步,语气平和:“去年河北大旱,是谁带着村民挖深井取水?是读过《孟子》的县令,还是那个懂水利的年轻人?”

她从袖中取出一个小布袋,倒出几粒金黄的谷种。“这是千穗粟,一株结百穗,亩产比旧种高出六石。培育它的人,没考过功名,只是个农技学堂的助教。”

有人低头不语,也有人皱眉摇头。

李瑶接着说:“我们不是不让读经书。但一个孩子念了十年书,连自家田里的病虫害都认不得,这书读来有何用?”

她拿起桌上的数据册,“过去三年,接受过农技培训的农户,收成平均提升四成;掌握基础算术的工匠,收入高出同行五成。这些数字不会骗人。”

场内渐渐安静。

一名年轻教员举手问道:“那考试怎么考?总不能让考生去地里插秧吧?”

李瑶答:“考法也要改。不再是死背章句,而是解决问题。比如给你一块地,告诉你土质和气候,你得写出该种什么、何时施肥、如何防虫。”

苏婉补充:“医理课也不再只是背药方。学生要学辨草药、测脉象,还要去乡间义诊,记录病例。”

又有老学正提出质疑:“师资从何而来?我们这些人,一辈子教经义,哪会讲什么齿轮水车?”

“所以今天不是来听命令的,”李瑶说,“是来学的。”

她拍了下手,几名书吏抬进木箱,打开后取出一批新编教材。里面有图文并茂的《耕织要略》,有带实物模型的《工造初解》,还有按节气编排的《算术应用集》。

“接下来三天,各位要分组学习新课纲,参与试讲。每人都要上台讲一堂实务课,由同行评议打分。合格者发认证文书,回乡主持试点教学。”

众人面面相觑,有人露出犹豫,也有人眼中闪出兴趣。

散会后,苏婉与李瑶乘车前往城南实验学堂。路上,苏婉问: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