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风穿过廊道,吹动案上一张尚未归档的纸页。李毅站在锦衣卫衙署内堂,指尖压着那张从西库民巷搜出的残缺名册,目光落在“巳三”两个字上。这是昨夜审讯三名东厂旧部时撬开的最后一道口子——一个代号,一处接头地点,还有一句断续供词:“……城南……慈恩寺后厢有人等信。”
他没说话,只是将名册翻过一页,递给身侧一名黑衣校尉。“按‘逆鳞排查法’分组,传信、藏械、策反三类,各自锁定。”声音低得像刀刃刮过石面。
校尉接过纸张,低头退出。门外脚步渐远,李毅转身走向墙边铁架,取下一本薄册。封皮无字,但边角磨损严重,是他自幼随李震习得的《暗部手册》手抄本。翻开其中一页,上面写着:“行为溯源术:凡伪装者,必有惯性动作、固定路径、隐秘习惯。察其日常,胜于严刑逼供。”
他合上册子,抬手摸了摸左颊那道新伤。是前日追查西库纵火案时留下的,划痕不深,却一直未愈。他不在乎疼,只记得动手那人临死前的眼神——不是恐惧,而是笃定,仿佛背后另有倚仗。
这不对劲。普通的残党不会拼死掩护一个藏金点。
他走出内堂,直奔西跨院。十二名精锐已在练武场列队等候,皆着轻甲,面覆黑巾。他站定在阶前,扫视一圈,开口:“今夜行动,目标周德全。此人原为内侍监副使,已剃发扮僧,藏身慈恩寺佛殿后厢。他若服毒,活捉;若拒捕,格杀勿论。”
一名校尉低声问:“是否惊动寺中僧众?”
“不动。”李毅答得干脆,“只清目标,不留痕迹。我要他知道,我们能在他念完早课前破门而入。”
众人领命散去。李毅未动,望着天色渐暗的宫墙方向。他知道,这一抓不只是为了一个逃宦。真正要紧的,是那个人与新政仓吏的秘密往来——账房里刚提拔上来的人,若已被渗透,那李瑶辛苦建立的复式记账体系,随时可能被搅成一潭浑水。
子时三刻,慈恩寺外小巷寂静无声。李毅伏在屋脊,身后十一人如影附形。庙门紧闭,香炉冷灰,唯有后厢窗缝透出一点微光。他抬手一挥,两人翻落院墙,无声割断巡夜僧的绳铃。其余人沿檐疾行,直扑后厢。
门未上锁。
推门瞬间,一道寒光自暗处射来。李毅侧身避过,看清是枚淬毒银针。屋内角落,一名披袈裟的老僧正欲仰头吞药丸。他一步抢前,掌缘击其腕部,药丸落地,随即抽出腰间短匕抵住咽喉。
“周德全,你不配穿这身衣。”
那人浑身一颤,脸色骤变:“你……怎知我名?”
“你昨夜派人送信给户部协办员陈垏,说粮政有漏洞可钻。”李毅压低声音,“可惜,那位协办员今日一早就把信转交给了李瑶。”
周德全瞳孔猛缩,嘴唇颤抖起来。
李毅不等他开口,已从怀中取出一根细银针,挑破其喉结下方一处穴位。这是《暗部手册》所载“心脉叩问”之术,非致命,却能让受术者意识清醒而无法隐瞒真话。
“谁指使你接近新政官吏?”
“是……平西王派来的使者……许我五百金,只要能在开仓放粮时煽动饥民闹事……嫁祸李氏失德……”
“还有谁在城里?报出交接点。”
周德全断续吐出六个地点:东市布行夹墙、北坊马厩地窖、南河渡口货栈、西街茶肆暗室、城隍庙神像腹中、以及皇宫旧洗衣局偏房。
李毅听完,收回银针,命人将其锁拿带回。临走前,他亲手点燃一支火折,烧尽桌上半张写有密语的黄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