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俑被送入密室。李瑶以细钳开启其背壳,取出一片金属薄片。三”方新增符号:“△→庚”。
她立即将此片与假情报内容对照。假策中提及“西仓启运”,路线终点为“庚位山口”庚”完全吻合。三”经“乾坤万象匣”为三维坐标——x=7,y=9,z=3,指向地下第三层结构。
“它回应了。”李瑶声音低沉,“假情报被读取,且被归类为有效信息,传往第七中继站。”
李毅皱眉:“他们没发现是假的?”
“或许发现了,但仍在验证。”属片置入匣中,启动“情报分析·三级融合”。系统比对银针、残片、假信、铜俑四者编码规律,最终识别出一套完整逻辑:数字为坐标,符号为指令,方向箭头代表信息流转路径。
更关键的是,系统检测到编码中存在微小变异——同一“七·九·三”件中,第三位数字有03偏差。这种偏差不符合人为伪造特征,却符合机械学习中的权重调整模式。
“它在进化。”李瑶道,“‘影炉’的系统具备自主分析能力,正通过大量数据训练识别真伪。我们的假情报,正在成为它的训练样本。”
李毅眼神一凛:“若如此,再设假链,只会助其完善。”
“所以不能再用假信息。”李瑶取出一张空白密纸,“我们要设‘半真半伪’的链路——真事嵌入伪节点,伪令包裹真动机。让它无法判断哪一部分可信。”
她提笔写下新策:第三屯田队确有调度,但运粮地点改为“东仓”,而“西仓”仅为测试节点。消息将通过新印信、新驿道传递,路径绕过山坳,却在中途设一“假中转站”,由李毅部下伪装成流民,故意暴露行踪。
“他们会来截。”李毅道,“只要他们动,就能追踪信号回流。”
“对。”李瑶将密纸封入油布袋,“但这次,我们不追人,追脉冲。”
她将银针重新置入瓷瓶,瓶外缠绕细铜丝,连接地听仪残件。一旦“影炉”系统再次激活,铜丝将捕捉其频率波动,反向定位信号源头。
三日后,假信启程。
戌时,山坳地底脉冲如常。但此次,脉冲结束后,铜丝突然微震。李瑶立即记录频率变化,输入匣中。系统逆向推演,得出一条信号回流路径——越过北岭,穿云岭,最终指向西南方向某处,距离宁远堡三百余里,地形图上无名无标。
“中转站在山坳,决策在远方。”李瑶合上匣盖,“‘影炉’不是人网,是机网。它靠自动化系统收集、分析、传递信息,背后可能无人实时操控,而是由一套古老机关智核驱动。”
李毅沉声:“那我们面对的,不是一个组织,而是一套……会学习的机器。”
“正因如此,它有破绽。”李瑶翻开情报日志,“机器依赖规律。它每戌时启动,每截信后必传回脉冲,每接收新数据必做编码调整。只要我们掌握其节奏,就能预判其下一步。”
她取出一张新图,标出三处盲驿节点、山坳中转站、以及信号回流终点。五点连成一线,呈螺旋状递进。
“它不是在监视我们。”她指尖点向终点,“它是在……测绘。”
李毅抬头:“测绘什么?”
“不是人,不是地。”李瑶声音渐低,“是势。我们在做什么,往哪里走,人心如何流动,制度如何演变。它在收集所有变量,构建一个模型——一个预测未来的模型。”
密室内一时寂静。
李毅缓缓开口:“那它现在,知道我们已发现它了吗?”
李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