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院长刘伟(化名)穿着灰色衬衫,捧着平板电脑(2009年主流型号,屏幕尺寸7英寸,支持触控操作);还有3名资深研究员:萃取技术专家黄凯(化名)、提纯技术专家吴芳(化名)、永磁材料专家郑亮(化名),每个人面前都放着厚厚的技术资料。
“张院长,各位专家,早上好!”周明快步走上前,与张远握手,“昨晚我们又对技术参数做了最后一次复核,所有数据都没问题,今天咱们就能顺利签约。”
张远笑着回应:“周总监做事就是严谨,我们昨晚也开会确认了合作细节,研究院全体班子都支持这次合作,只要技术参数和协议条款没问题,今天就能敲定。”
双方落座后,技术讨论正式开始。
周明打开《稀有矿产提炼技术报告》第23页,指着上面的“低温萃取-精密提纯”技术流程图:“张院长,经过近6个月的反复实验(累计完成127次小试、15次中试),咱们这套技术已经实现三大突破:第一,纯度提升——能将稀有矿产中的钕、铽、镝等元素纯度稳定在9999,比传统火法冶炼技术(纯度9945)提高054个百分点,完全满足新能源汽车电机、风力发电机永磁体的高端需求;第二,能耗降低——每提炼1吨高纯度稀有矿产,能耗从传统技术的820千瓦时降至656千瓦时,降低20,按项目满产后年产能5000吨计算,每年能节省82万度电,按渤海新区工业电价06元人民币\/千瓦时计算,年节省电费492万港元;第三,环保升级——废水排放量比传统技术减少30,处理后的废水d(化学需氧量)值稳定在28g\/l以下,氨氮含量8g\/l以下,远低于龙国《稀土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011,注:此处按2009年行业预期标准设定)中一级排放标准(d≤50g\/l、氨氮≤15g\/l),废气经活性炭吸附+布袋除尘处理后,颗粒物排放浓度≤10g\/3,二氧化硫排放浓度≤35g\/3,全部达标。”
张远凑近屏幕,手指点在流程图的“萃取阶段”:“萃取剂的选择是关键,你们测试了多少种?最终选定的萃取剂稳定性如何?毕竟不同批次的稀有矿产原料成分有差异(比如稀土总量波动±5、杂质含量波动±03),要是萃取剂选择性差,会影响产品纯度。”
周明立刻让李岩拿出《萃取剂对比试验报告》(共42页,包含12种萃取剂的测试数据):“我们测试了12种萃取剂,包括进口的p507、cyanex 272和国产的p204、n1923等,通过对比萃取效率、选择性、成本、稳定性4个指标,最终选定‘p204-煤油体系’萃取剂——这种萃取剂对钕、铽等目标元素选择性高(分配系数≥85),在原料成分波动±5的情况下,萃取效率仍能保持982以上,且成本仅为进口p507的70(国产p204单价12万港元\/吨,进口p507单价17万港元\/吨)。我们已经与沪市的萃取剂生产厂家(沪市有机化工有限公司)签订了长期供货协议,每月供应50吨,供货周期3年,价格锁定在12万港元\/吨,比市场浮动价低5-8,确保原料稳定。”
永磁材料专家郑亮这时提问:“咱们合作的核心目标之一是开发高性能钕铁硼永磁体,目前晶界扩散处理技术还存在哪些难点?计划怎么攻克?资金和时间节点有没有明确?”
王涛接过话题,打开《高性能永磁体研发计划》:“晶界扩散处理目前主要有两个难点:一是扩散温度控制(传统工艺温度波动±15c,导致磁性能差异大),二是涂层材料选择(进口 dysprosiu oxide 成本高,国产材料纯度不足)。
我们计划分三个阶段攻克,总研发资金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