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室四周的墙壁上,悬挂着4幅红色主题的油画,分别是《新文化运动》《红军过草地》《开国大典》《改革开放》,油画下方的展示架上,陈列着民国时期的报纸复印件、红军用过的旧水壶复制品、建国初期的粮票等实物,为审核会议营造出浓厚的历史氛围。
上午9点整,审核人员陆续到场,他们中既有tvb从业20年以上的资深编剧、导演,比如曾执导过《浦江风云》的张导、编写过《香江人家》的李编剧,也有从内地延请的3位党史专家——来自京市党史研究院的王教授、沪市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刘研究员、粤市红色文化研究中心的陈学者,此外还有tvb制作部总监、艺人部副总监及财务组代表,共计21人。
9点10分,阮梅的特别助理林薇穿着一身黑色职业套装,踩着5厘米高跟鞋走进会议室,她手里拿着一台银色笔记本电脑,走到长桌主位旁的投影幕布前,将电脑与投影仪连接,屏幕上随即显示出“tvb红色题材剧审核会议议程”,内容包括:9:10-10:30审核《觉醒年代》剧本、10:40-12:00审核《长征纪事》剧本、13:30-15:00审核《建国风云》剧本、15:10-16:30汇总修改意见并形成审核报告。
林薇调整好投影角度,转身面向众人,声音清晰:“各位老师、总监,欢迎参加本次红色剧本题审会议,阮董特别交代,红色题材剧是tvb今年重点布局的内容方向,要严格把控历史真实性与艺术表现力,确保每一部作品都能经得起时间和观众的检验,下面我们按照议程,先从《觉醒年代》剧本开始审核。”
话音刚落,《觉醒年代》的编剧周琳站起身,她穿着米白色衬衫,手里拿着一份标注满红色修改痕迹的剧本,走到幕布前:“各位老师好,《觉醒年代》以1915年新文化运动兴起为起点,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为终点,共48集,每集45分钟,剧本围绕陈独修(对应历史人物陈独秀)、李守常(对应历史人物李大钊)、胡适之(对应历史人物胡适)等革命先驱的生平展开,着重刻画他们在思想觉醒、文化革新、探寻救国道路过程中的挣扎与坚守。”
周琳点击鼠标,幕布上切换出《觉醒年代》的人物关系图和剧情时间线:“全剧共分为5个篇章,第一篇章‘新思想萌芽’(1-10集),展现陈独修创办《新国民》(对应《新青年》)杂志的过程,以及与保守派学者的论战;第二篇章‘思想传播’(11-20集),讲述李守常从日本归国后,在京市高校讲授马克思主义,吸引大批青年学生;第三篇章‘五四运动’(21-28集),还原1919年五四运动的历史场景,展现青年学生的爱国情怀;第四篇章‘建党筹备’(29-40集),描写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与活动;第五篇章‘开天辟地’(41-48集),呈现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以及革命先驱们开启新征程的决心。”
京市党史研究院的王教授推了推眼镜,翻开剧本第12集:“周编剧,剧本第12集里,李守常在京市某高校演讲时,提到‘马克思主义是拯救中国的唯一出路’,这个表述是否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据我所知,1918年前后,马克思主义在国内还处于初步传播阶段,多数知识分子对其仍处于了解和探讨层面,直接用‘唯一出路’这样的表述,会不会显得有些超前?”
周琳早有准备,她从文件夹里拿出一份《李守常1918-1919年文章合集》复印件,翻到其中一页:“王教授,您提出的问题非常关键,我们在创作时也查阅了大量史料,这份复印件是李守常1919年5月发表在《每周评论》上的文章,其中提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虽然没有直接说‘唯一出路’,但字里行间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