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历史军事>大明王朝1556> 第132章 湖上论道录,纸贵临安城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2章 湖上论道录,纸贵临安城(3 / 4)

践行理想的大道!

“格物致知……躬行践道……农政水利……”

徐思成喃喃自语,眼中燃起前所未有的光芒。

他倏然合上书册,对那青年书生和老农道:“我欲往杭州一行!”

“徐先生要去求是大学?”青年书生惊喜道。

“正是!”徐思成语气铿锵,再无丝毫犹疑:

“此地困局,非一二人之力可解。杜学台开此大学,聚天下英才,授济世实学,正是吾辈“躬行’之地!吾虽不才,愿以半生所学,授于莘莘学子,使农桑之术得以广传,使天下黎庶少受饥懂之苦!”他不再犹豫,当即回家收拾行囊。

除几件换洗衣物外,箱中尽是他历年整理的农书笔记、亲手绘制的田亩水利图、以及那些费尽心思收集的耐寒稻种和海外传来的稀罕种子。

临行前,他再次来到那片受灾的稻田,庄重捧起一怀饱含悲辛的黄土,以布小心包妥,郑重放入行囊。“此去杭州,若得杜学台垂青,吾必倾囊相授,使我松江农桑之困,不再重现于他乡!”

他对着田野深深一揖,转身踏上前往杭州的官道。

干硬开裂的小径在他身后延伸,承载着他沉甸甸的行囊与更沉甸甸的冀望。

江西九江,白鹿洞书院。

一位面容清瘫、气度儒雅的中年文士,正独自坐在藏书楼顶层,对着一幅巨大的《舆地图》凝神沉思。他便是名满天下的地理学家、制图大师、心学大家罗洪先,字达夫,号念庵。

他手中拿着一份辗转送达的《西湖论道录》,早已翻阅得卷了边角。

杜延霖驳斥理学名宿、倡言“躬行”、“求是”的雄辩之词,以及创办“求是大学”,广纳实学人才的构想,在他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

罗洪先一生痴迷舆地之学,足迹遍及大江南北。

他深感前人舆图疏漏甚多,立志重绘天下舆图,编撰一部详实准确的《广舆图》。

为此,他摒弃门户之见,广搜方志,考订异同,更不惜亲身跋涉,实地勘测山川险要、道路里程、城邑方位。

从嘉靖二十年开始编绘,迄今十有六载,几近成图。

然而,他的“杂学”之举,在理学正统眼中,不过是“玩物丧志”、“不务正业”,甚至被斥为“舍本逐末”。

“舆图者,乃经世致用之基!不明山川形胜,何以定疆域?不晓道路险易,何以行军旅?不知物产丰瘠,何以安民生?此等关乎社稷安危、黎庶福祉之学,竟被视为“末技’?何其谬也!”

罗洪先每每思及此,便觉胸中块垒难消。

此刻,他反复咀嚼着杜延霖在西湖论道中的话语:

“…无算学,何以丈田亩、均赋税、理财政?无律法,何以定分止争、彰善痒恶、护佑黎庶?无农政水利,何以兴修陂塘、抵御水旱、使仓廪实而知礼节?无工技,何以筑城郭、造器械、通舟楫楫、利万民?…此等关乎国计民生、社稷存续之实学,在先生眼中竞成“末技’?!”

“说得好!说得好啊!”

罗洪先拍案而起,眼中精光爆射:

“杜华州此论,道尽吾辈心声!舆地之学,正是“格物致知’于天地山川,“躬行践道’于疆域经纬!其用之大,关乎国运!岂是空谈心v性者所能妄议?!”

而求贤贴上那句不期然闯入心间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更是如同洪钟巨鼓,震荡着他的心笙!

他目光灼灼,落回那幅即将完成的《广舆图》,胸中一股前所未有的热流奔涌激荡。

白鹿洞书院诚然清雅,终究囿于理学藩篱,难以让他的抱负真正翱翔于天地。

而杭州求是大学,竞竟赫然将“地理”单列一科!

杜延霖更明言“凡经天纬地”皆在征聘之列!

这份不拘门户恢弘气度,不正是那“不拘一格”的最佳注脚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