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历史军事>大明王朝1556> 第132章 湖上论道录,纸贵临安城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32章 湖上论道录,纸贵临安城(2 / 4)

接转化为科举功名,岂非舍近求远?

这种“学而优则仕”的路径依赖,使得“求是大学”的吸引力,在不少人心底终究打了折扣。但不管如何,经此一役,杜延霖与他的求是大学,已在江南士林声名鹊起,如日初升。

转眼已是嘉靖三十六年秋,杭州西湖宝石山麓下昔日荒芜的旧园,如今已初具气象。

虽无雕梁画栋,但亭台楼阁经修葺后焕然一新,白墙黛瓦掩映于苍松翠柏之间,依山势错落铺展。山涧引活水成溪,淙淙流淌,汇入山脚新凿的半月形池塘。

工地上匠人穿梭,伐木凿石之声不绝于耳,空气中弥漫着新鲜木料与泥土的气息。

这便是初生的“求是大学”。

除了部分校舍尚在营建,其余建筑均已大功告成。

杜延霖将几处修缮完毕、通风良好的轩敞厅堂辟为临时讲习所,并亲自题写了“格物堂”、“致知堂”、“躬行堂”三块匾额,高悬于门楣之上。

求是大学初步建成后,杜延霖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为题,再广发求贤贴。于是,一些心怀抱负、厌倦空谈、渴望真才实学的有识之士,如百川归海,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秋阳酷烈,松江府华亭县郊外,焦渴的田垄上尘土飞扬,一个身着半旧青布直裰的中年人正蹲在田头,眉头紧锁如沟壑。

他叫徐思成,字勉之,乃松江府华亭县一名屡试不第的秀才。

功名无望后,他并未沉溺于科场失意,而是将满腔热忱倾注于脚下这片土地。

此刻,他正仔细查看着一片蔫黄的稻秧。

连日无雨,赤地千里,河湖水位锐减,田土干裂如龟背,秧苗缺水枯黄,眼看生机将绝。

他伸手捻起一撮滚烫呛人的浮土,看着指缝间簌簌流下的沙粒,又拔起一株几近干死的病秧,细细捻看其枯槁干瘪的根须,心沉入无边的燥热。

“徐相公,如何?”旁边一位皮肤簸黑、布满愁纹的老农忧心忡忡地问。

徐思成叹了口气,指着秧根:

“根须枯槁,几无生气,晒得都冒烟了。若再等不来甘霖,怕是……怕是颗粒无收啊。”

“老天爷不开眼呐!这鬼天气,一滴雨星子都见不着……官府催粮甚急,这……这可怎么活?”老农声音哽咽。

徐思成站起身,望向远处河道在蒸腾热浪中扭曲的身影,浑浊的水面低得几乎见底,胸中积郁难平:“前番我提议挖沟开凿深井,或设法引泉上山挖深塘储水,以抗干旱,旱能解渴。若早行此策,引水保墒,何至于此?”

“唉,县尊老爷说工程浩大,无钱粮可拨,乡绅们又守着自家水塘当宝贝……”老农摇头叹息,语气无力。

徐思成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无奈与焦灼的愤懑。

他精研农书,尤其对江南水土、保墒汲水颇有心得,更曾尝试引种耐旱作物,改良保水之法。然其建议多被地方官吏视为“奇技淫巧”、“不合圣贤大道”,束之高阁。

他空有济世之才,却只能在这焦枯炽热的田头,眼睁睁看着乡亲们对着万里无云的青天垂泪。就在这时,一名青年书生气喘吁吁地跑来,,汗如雨下,手中挥舞着一份书册:

“勉之先生!勉之先生!快看!杭州杜学台的求是大学开始招募先生了!”

徐思成接过书册,目光扫过那“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等字眼,心头猛地一震!他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越看眼睛越亮,呼吸也愈发急促。

杜延霖在西湖论道中痛斥空谈误国、力倡实学济世的言论,他之前早已拜读,当时那字字句句如同重锤,敲击在他沉寂已久的心坎上!

那“求是大学”分科授业,竟堂而皇之地将“农政”单列一科,延聘精通农桑水利之才为师!而这“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求贤之令,宛如一道惊电,劈开了他心中久淤的阴霾,点亮了一条他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