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历史军事>大明王朝1556> 第125章 足见国家吏治之坏,已至膏肓之境!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5章 足见国家吏治之坏,已至膏肓之境!(2 / 4)

“杜学台少年英才,河南河工一役,功勋卓著,圣眷优渥。此番督学浙江,实乃我省士林之幸。本官忝为臬台,亦颇感欣慰。”

他语气真淡,听不出多少“欣慰”之意。

“臬台谬赞。杜某才疏学浅,蒙圣上错爱,委以重任,惶恐之至。初履贵地,诸事未谙,日后还望臬台大人多加提点。”杜延霖姿态放低,言辞谦逊。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堂外,似不经意地提起:

“只是……下官方才至提学署衙,见庭院荒芜,厅堂蒙尘,书架徒壁而列,更无书吏、衙役听用。此等景象,实令下官……颇感意外。”

陈洪默脸上笑容不变,仿佛早有所料,端起茶盏轻呷一口,才慢悠悠道:

“哦?此事啊……杜学台有所不知。近年倭患猖獗,浙江首当其冲,朝廷征调频繁,府库钱粮,十之七八皆用于军需、筑城、募兵、抚恤。臬司衙门亦是捉襟见肘,各处署衙,皆以节俭为要。提学署衙闲置日久,一时未能顾全,也是有的。杜学台初来乍到,还需……多多体谅,克服一二啊。”

他语气轻描淡写,将怠慢推给了“倭患”和“节俭”,言下之意便是:没钱,没人,你自己想办法。杜延霖闻言,脸上并未显露愠色,反而露出一丝理解的神情:

“原来如此。倭患扰民,军务为先,下官自然省得。臬台大人主持臬司,统筹全局,日理万机,下官岂敢因署衙琐事烦扰。”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郑重:

“只是,署衙破败尚可打扫,书吏衙役尚可招募,然有一事,关乎朝廷抡才大典,关乎浙江文脉兴衰,下官却不敢因陋就简,更不敢因循苟且!”

陈洪默眉头微不可察地一蹙,放下茶盏:“哦?杜学台所指何事?”

杜延霖迎上他的目光,坦然道:

“下官甫抵浙境,便惊闻通省岁试巡视,竞因“倭患’、“钱粮’、“吏员不足’诸端,拖延搁置,多年未能施行!此乃学政之本,国之重典!岂容久废?下官以为,欲正本清源,必先明察秋毫。故决意即刻重启全省岁试巡视,亲赴各府州县,督考选才,整饬学风,甄拔真才实学之士!此乃提学官分内天职,亦是朝廷付托之重!万望臬台大人鼎力襄助!”

所谓岁试,即提学到各府巡考对生员进行定期考核,合格与否关乎功名去留。

按制,提学官三年任期内需完成两次巡考,即“三年两巡”。

而到明代中后期,此制几近废弛,岁试多流于形式。

明代学者章潢所著《图书编》记载:

“(督学官)至大比,委府州县类考而合试之”,说的是提学几乎不再巡考,而将主考事宜交予州县。陈洪默闻言,端着茶盏的手几不可察地顿了一下。

他终于恍然,对方姿态放得低,抱怨署衙只是铺垫,真正的目的是这“重启巡考”!

他方才刚以“倭患”、“钱粮”为由搪塞了署衙之事,此刻若再用同样的理由拒绝重启岁试,未免显得太过刻意,甚至坐实了故意阻挠学政的嫌疑。

他缓缓将茶盏放回案上,脸上的笑容淡了几分,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僵硬:

“重启岁试巡视?杜学台雄心可嘉。然则.……”

他脑中飞转,权衡措辞:

“倭患未靖,地方不宁,确是实情。各府县钱粮、吏员皆捉襟见肘,骤然重启全省巡视,牵涉甚广,耗费巨大,恐非一朝一夕之功,亦恐扰地方安宁。不若……待倭患稍靖,再行筹谋,徐徐图之?”“臬台大人所虑极是。”杜延霖语气不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然学政乃国本所系,岁试乃抡才大典,岂容久废?倭患虽急,文教不可偏废!地方或有难处,下官愿亲力亲为,精简仪程,务求实效。下官已决意,首赴绍兴府,以点带面,查访积弊,再筹良策。此番并非全省铺开,耗费有限;且绍兴乃理学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