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胸口起伏,转向王瑞,声音带着怒颤,“王管事,我家汉子好歹也是为梅娘子在外奔波效力的,你家就这般作践人?我定要去回明了梅娘子,请她老人家主持公道!”
姜氏一听“回梅娘子”,脸上那假笑登时挂不住,嘴一撇,吊起眼梢,声气也硬了:“胡舫家的,你这般说话可忒过了!孩子们一处耍子,磕着碰着,谁家不是常有的?我们这不是巴巴地上门来赔礼了么?瞧瞧,这可是‘福瑞斋’的上好梅花糕!”她下巴一扬,示意王瑞递上点心,神情里满是施舍的倨傲。
王瑞到底是个男人,在外行走有些见识,深知此事若真闹到梅娘子跟前,自己面上无光事小,只怕连差事也吃挂落。
他强压不快,将点心匣子放在炕边小几上,对着刘氏一拱手,闷声道:“刘嫂子,委实对不住,是我教子无方,委屈了椒姐儿。这点子东西算不得什么,权当给姐儿压惊。若还有甚需用,只管来二门上寻我。这小畜生不做人,回去我定叫他皮开肉绽!”说罢,狠狠剜了来哥儿一眼。
刘氏瞅着那刺眼的点心匣子,想着姜嫂子那句轻飘飘的“常有的”,一股邪火直冲顶门,正要不顾体面发作——
“阿娘。”一个平静却微带沙哑的声音响起,不高,却将屋内剑拔弩张之气生生压下。
众人目光齐刷刷射向炕沿的胡姣。但见她微微仰着小脸,额角的伤在晨光下愈显刺眼,然一双眸子却沉静如水,浑不似往日那点火就着的“小辣椒”。她轻轻拍了拍身旁紧张的豆哥儿,目光掠过趾高气扬的姜氏、面色阴沉的王瑞,最后落在强抑怒火的母亲身上。
“阿娘,”胡姣声音虽弱,字字却清晰,“王管事和姜婶子亲自带了来哥儿来赔礼,心意是有了。来哥儿也认了错。”
她略顿一顿,目光平静看向王瑞,“王管事在二门上为府中效力辛苦,我爹也在外头为梅娘子奔忙。都是府里当差的人,抬头不见低头见。这事……既是咱们小孩子误会一场,说开了便好。阿娘疼惜女儿,我省得。但若因这点子事搅扰了梅娘子的清静,倒显得我们小家子,不识大体了。”
这一番话,说得慢条斯理,不卑不亢,又句句在理,滴水不漏,全然不像个八岁女娃的口吻。幸而此时女子早慧者多,众人只道她是大难不死,转了心性,倒未起疑。
刘氏听得愣住,望着女儿沉静的眼,满腔怒火竟被这番话生生浇熄了大半,只剩一股憋屈的酸涩堵在喉间。
姜氏也瞪圆了眼,只当是她撞傻了,又或者是烧了几天人糊涂了,不然怎么能说出这番话呢。
王瑞则是深深看了胡姣一眼,眼底掠过一丝惊异与赞许。这小妮子,好生厉害!明着是说自家不懂事,实际上却是在点他,如果处理不好,在梅娘子跟前失了心,他这个管事只怕也就当到头了。于是忙就着梯子下墙:“椒姐儿说得是。句句在理。还是姐儿明白。刘嫂子,你看这事……”
刘氏看看女儿,又看看王家三人,心知女儿所言不差。真闹到梅娘子跟前,王管事未必就会受到重罚,可自家因此与他家结下死仇,日后胡舫在外行走,自己与一双儿女在内宅,只怕要更加艰难。
她重重叹口气,如同泄了气的皮球,无力地挥挥手:“罢,罢!东西拿走,我椒姐儿福大命大,消受不起恁家的‘好意’。只求管好自家孩儿,莫再出来生事!请便!”说罢,扭过身去,再不看他们。
姜氏碰了个软钉子,脸上红白不定,犹想开口,却被王瑞一把扯住。王瑞对着胡姣母女背影拱拱手:“多谢刘嫂子宽宏。我记下了。告辞。”强拽着犹自忿忿的姜氏和蔫头耷脑的来哥儿,匆匆离去。
三人前脚刚走,刘氏后脚便紧紧搂住胡姣,眼泪扑簌簌落下:“我的儿!你……你怎生咽得下这口腌臜气?他们分明是仗势欺人!”
胡姣偎在母亲怀中,伸出小手,轻轻拍着母亲后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