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瓦锡恍然大悟,他终于明白燃烧之后,生成物总质量增加的那部分,就是来源于这种气体。
他把这种气体,就叫做氧气。
到了1777年。
拉瓦锡发表了一个重要的报告,叫《燃烧概论》。
在这篇报告当中。
他用氧化说,准确地解释了燃烧的原理,并认为燃烧一定要有氧气的参与。
卡瓦锡之所以能发现燃烧的原理,是因为他对燃烧前后的总质量,进行了精确的量化。
由此他还发现了化学里非常重要的一个定律——质量守恒定律!
就是化学反应前后,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物质的总质量,是保持不变的。
为了贯彻好这个质量守恒定律。
拉瓦锡联合了法兰西的一些科学家,制定了一个统一的度量衡。
这个度量衡,就是我们现在绝大部分国家,都在使用的‘公制度量衡’,也就是长度单位‘米’、时间单位‘秒’、质量单位‘千克’等测量单位。
拉瓦锡除了统一度量衡,还统一了化学名称。
他在1787年,发表了一本书,叫做《化学命名法》。
我们现在化学里用到的化学名称,都是遵循这本书给出的命名方法。
在这本书之前。
许多科学家,对同一种物质的叫法,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盐’。
有的化学家叫它‘食盐’。
有的化学家叫它‘盐巴’。
而有了《化学命名法》之后。
盐在化学当中的名称,只有一个,那就是氯化钠!
有了固定的化学名称,有了质量守恒定律,以及拉瓦锡发明的化学方程式,让化学正式成为一门学科。”
话音落下。
班级里掌声阵阵,经久不息。
他们不光为李舟10分钟回顾化学历史而鼓掌,也为布兰德、伯特格尔、拉瓦锡这样的化学先驱而鼓掌。
如果没有这些化学先驱。
那他们不可能在这里听化学课,感受化学带来的魅力。
……
讲台之上。
李舟继续说道:“现代化学发展的过程里,逐渐催生出天然有机化学,它主要研究天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合成、结构和性能。
20世纪初至30年代,先后确定了单糖、氨基酸、核苷酸、牛胆酸、胆固醇和某些萜类的结构,肽和蛋白质的组成。
20世纪30至40年代,确定了一些维生素、甾族激素、多聚糖的结构,完成了一些甾族激素和维生素的结构和合成的研究。
20世纪40至50年代前后,发现青霉素等一些抗生素,完成了结构测定和合成。
20世纪50年代,完成了某些甾族化合物和吗啡等生物碱的全合成,催产素等生物活性小肽的合成,确定了胰岛素的化学结构,发现了蛋白质的螺旋结构,DNA的双螺旋结构。
20世纪60年代完成了胰岛素的全合成和低聚核苷酸的合成。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进行了前列腺素、维生素B12、昆虫信息素激素的全合成,确定了核酸和美登木素的结构并完成了它们的全合成等等。
从本学期开始。
我会详细的给大家讲解有机化学,带你们了解化学物质、化学反应、反应机理、制备方法,从而为后续研发药物,奠定坚实的基础……”
随着课程的深入。
2017级药学本科班的学生们,都听得如痴如醉。
李舟讲师的讲课内容,非常精妙、通俗易懂、善于举例、深入浅出,每句话都直至有机化学的本质。
学生们第一次体会到,原来化学是那么的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