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奋剂注射进血液里,让自己成为24小时的永动机。
长尾效应的目的是拉高客单价。
但唐力咖啡馆的客单价已经足够高了,人均八九十块钱,京州应该没有其他的咖啡馆能出其右。
压根不需要再用这种东西拉升。
苏澄愿称之为:画蛇添足。
苏澄的方案侧重点是吃回头客生意。
如果老顾客们后知后觉地发现自己每次过来都个一百多,那就会开始算账了。
反而会影响到他的打法。
第二点他都不想过多的说了,唐柯连目标群体都没搞明白。
苏澄直接说第三点。
原料采购的总成本好像确实降低了。
但仅仅是纸面上的数据。
唐柯的做法可以让150块钱的原料成本降低到100块钱。
但原本应该只占10块钱燕麦奶,他提升到了30块钱。
他请问,我如果喝一款燕麦咖啡的感觉不好,我还会买其他7款燕麦奶为基调的咖啡吗?
肯定不会啊!
或者说我这两天喝的都是燕麦奶,但我想换个口味,我还会买其他7款吗?
原本原料都差不多,根据销量合理分配。
但你压这么多燕麦奶,到最后卖不了都得倒了。
看似成本降低,但实则提升了原料的库存损耗。
只不过是把省下来的钱以另外一种方式亏出去了。
这种做法tm就是掩耳盗铃,没任何卵用。
“那你全都下架就有用?”
“我不是全部下架,是下架一部分。”
“只保留了三款新品,那跟全部下架有什么区别?”
“当然有区别啊。”
苏澄利用合理的实验回应唐柯的质疑:
当一家商超提供六款不同的面包试吃的时候,大概只有30%的客户会购买。
但当面包的种类提升至24种的时候,那这些面包的购买率就只有3%了。
足足下跌了十倍!
刚刚在来的路上,他们已经探讨过了,以开玩笑的形式说唐力有点为难员工,每天要背那么多配方,说不定容易搞混。
苏澄现在还要补充一点。
唐力不仅仅为难员工,还有点为难顾客们。
苏澄下架这么多咖啡的核心逻辑,就是为顾客们减少选项,减少做决策的时间。
新顾客看了都懵逼,这么多咖啡,我喝哪个?
最后因为怕踩雷,错过销量不错口碑不错的咖啡持续给自己压力,只能选最大众常见的美式或者拿铁。
即便选了普通大众的咖啡,顾客们大概率也觉得不好喝。
因为提供的选项越多,怀疑自己是不是选对了的概率就越高。
选项的数量和决策效率是呈倒u型关系的,甜蜜点在5~9个选项。
而且唐柯把这菜单做的是个鸡毛。
还没原来唐力自己弄的菜单好。
唐柯的制作的菜单压根没对拿铁、美式、厚乳等咖啡种类进行分类,直接就把那些晦涩难懂的法文和翻译甩在客人脸上。
任谁看了都懵逼。
帝豪集团投资的一家位于丹麦的独立网络研究机构baymard institute就做过很多次这样的实验。
如果超市的冰柜里有50种酸奶,那大家一时之间不知道选哪个,大概率会放弃购买。
但如果把超市里的酸奶分为三种:低、高蛋白、益生菌。
那顾客们的决策时间就会大幅度缩短,具体大概为42%以上。
当一家企业提供两支养老金方案的时候,有75%的员工参与。
但如果当企业提供59支退休养老方案的时候,参与率直接暴跌25%,只有一半的员工参与,且做出来的选择收益反而更低。
同样出自于帝豪集团投资的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