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分析单元,集中解析海洋图案变化和信息素成分序列!尝试寻找重复模式、数学结构或者任何可能的信息编码逻辑!”李维教授的声音通过通讯频道传来,带着面对绝佳样本时的兴奋与急切,尽管这“样本”是一整颗星球。
实验室里,超算资源被全力调动。下方海洋那宏大而变幻莫测的“画卷”被分解成无数像素点,其颜色深度、变化频率、空间分布被转换成海量数据流。
同时,高空探测器捕捉到的、成分复杂且不断变化的信息素云团,也被进行着最精细的色谱和质谱分析,试图解读其分子排列中是否蕴藏着含义。
时间在紧张的沉默中流逝。屏幕上数据翻滚,模型建立又推翻。
“图案变化具有高度重复性和自相似性,符合某种分形数学特征,但底层逻辑无法匹配任何已知模型……
“信息素序列……极其复杂,非单一化合物,而是多种化合物按特定比例和顺序释放的组合,更像是一种……化学语言?但其“词汇’和“语法’完全未知.….”
“我们像是在尝试解读一首由海洋和森林合奏的交响乐,但我们连一个音符都不认识。”一位负责信息解译的科学家无奈地总结道。
之间的“对话”似乎陷入了僵局。这个可能存在的全球意识,其交流方式完全基于人类无法理解的生命化学和能量场,技术手段的鸿沟巨大得令人绝望。
“或许……我们不该用我们习惯的方式去“听’。”一位随队的心理学专家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如果它是一个整体意识,它的思维可能更接近一种感性的、直觉的、基于生态平衡的整体感知,而非逻辑化的、符号化的交流。
我们之前的扫描和无人机闯入,可能被它视为一种刺激或干扰,而非问候。”
“你的建议是?”石毅问道。
“降低我们的科技噪音。尝试更柔和、更自然的方式。比如,释放一些简单的、基于基本生命规律的信号?
例如,模拟某种特定频率的光合作用节律?或者释放一些无害的、构成生命的基本有机分子,观察其反应?”
这是一个大胆且充满不确定性的提议。但面对技术手段的失效,或许需要返璞归真。
经过谨慎的评估,一个低风险的实验方案被制定。
一艘科研舰小心地释放出一个特殊的探针。这个探针不携带任何主动传感器或引擎,其表面覆盖着特殊的光敏材料,可以按照预设程序,模拟一种极其简单、规律的、类似于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特定光谱的“呼吸”节奏,同时缓慢释放出微量的、由氨基酸和核苷酸构成的气溶胶。
探针缓缓飘向天苑四d的大气层上层,如同投入湖面的一颗微小石子。
所有人屏息以待。
起初,似乎没有任何反应。星球依旧静谧,海洋的图案仍在缓慢变幻,但并未显示出针对性的变化。就在众人以为实验失败时,负责监测全球生物电活动的传感器突然有了发现。
“生物电活动模式出现变化!在探针所在经纬度区域,植物群落的电信号同步性显著增强!像是在……聚焦?”
“下方对应区域的海洋图案变化速度减缓,但复杂程度增加,出现了新的、未曾出现过的螺旋状结构!”
“大气中的信息素成分比例发生微妙调整,新出现了几种之前未被检测到的、结构更复杂的酯类化合物!”
它注意到了!它确实对这种更自然、低技术层次的信号产生了反应。并且似乎在尝试调整自身的“输出”,可能是在回应,也可能是在进行更精细的“分析”!
“有效!但……我们依然无法理解!”操作员既兴奋又沮丧。
“记录所有变化!建立对应关系数据库!哪怕现在无法理解,积累足够多的“刺激-反应’数据,也可能在未来找到模式!”石毅下令。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