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梁建国于乱世,又离不开世家阀门的支持,当年梁武帝为了巩固皇权,大肆分封宗亲,孙氏诸侯王遍布大梁,手握大小兵权。先皇建平帝登基,察觉不对,立刻拉拢世家制衡诸侯王,只是建平帝同样忌惮世家。
建平帝一朝,把武帝定下的压制世家局面给打破,最终弄出个八大世家。士族门阀本就是大梁不得不倚仗又相当忌惮的庞然大物,八大世家一出,为了皇权不被士族架空,建平帝又只好拉一个谢家出来,吸引世家目光,制衡局势。
谢家一度立于八大世家之首,被推上风口浪尖,却也退无可退。以谢氏一族的地位,立于棋局之上是无可避免的,是危机同样也是机遇,只要守好方向,立稳脚跟,谢氏一族也能在风雨中屹立不倒。
先皇建平帝好帝王平衡之道,喜欢折腾,作风奢靡,但朝政还算勤勉,脑子还算清楚,可选出的继承人咸文帝却是一言难尽。
登基之初还能装装样子,等到咸文三年初,谢氏顶梁柱,家主谢鼎得急病骤然离世,郭、羊、高三大世家虎视眈眈,恨不得从谢家身上咬下一块肉,再剥皮拆骨。咸文帝也像是终于不受谢鼎管束,乐得见谢家被三大世家围剿,甚至还帮上一把。
要不是谢氏一族根基深厚,继承人谢崑行事果断,断尾求生,舍弃一部分利益,也让咸文帝意识到没了谢氏一族,他的地位将如何尴尬危险后,谢氏一族这才有惊无险地渡过一劫。
如今咸文帝还需谢氏来挡一挡,但又压制谢崑和谢墩兄弟,留一人在皇城当差,看似亲近重用实则防备,一人则去了南方,远离谢氏原先经营的北境势力范围。
而没了谢鼎,没了谢氏一族的威慑,那些蠢蠢欲动的诸侯王迟早要生事端。
当今咸文帝不仅不看一看局势,还整日沉迷修仙问道,荒唐怠政,宠信道士和张妃,纵容小人、外戚横行无忌。
把持朝政的几大世家也习惯争权夺利,士族只好清谈无为,各个享受奢靡,自私自利,大梁是否安稳全然不放在眼里。
谢玄德只要一想到坐在京城皇位上的人就皱眉,再是痛心疾首也没办法,如今大梁乱象已有苗头出现,再不做点什么,等到危难爆发,到时候大梁内部怕是要乱成一团。
内忧外患,一旦内部不稳,边境胡族又岂会放过啃咬大梁骨肉的机会,虽说十年前大梁的劲敌拓跋鲜卑如今被驱赶到了草原最北处,轻易不敢来犯,可一旦大梁生乱,拓跋族能放过机会?
再有与大梁北境接壤的宇文、慕容等鲜卑部,近些年兵强马壮,虽说现在与大梁交好,但谢家人治理北境多年,对那些胡族的狼子野心最是清楚不过,大梁强盛还好说,一旦大梁虚弱,对方绝对要趁虚而入。
鲜卑始终是大梁心头之患。
再有西凉,秦州....
此二地绝不能乱,否则,大梁危矣。
越想,谢玄德神情越严肃,一旁少年不由温言劝道:“叔祖也不必太过忧心,兄长还在皇城,如果真有什么事兄长也能及时应对。”
谢蘅不过十六,少年身姿端正,生得琼瑶玉树,出尘似仙,嗓音温润,丝毫没有少年变声期的尴尬感。
有了谢蘅出言安慰,谢玄德脸色稍霁,摆摆手叹道:“如今我们在陈郡,多思无用,崑儿在京中孤立无援,束手束脚,能做的也不多。”
谢蘅神色微顿,温润眼眸看向谢玄德:“叔祖不要忘了,阿姐也在京中,兄长不是孤立无援。”
谢家大娘谢福清,大梁一国之母,当今皇后娘娘,也是谢鼎的嫡长女。十五岁嫁与太子孙基,也就是如今的咸文帝。
提起谢皇后,谢玄德不知想到什么,面上不显心中轻叹,只道:“待过三两年,玉清你也去京中,兄弟二人相互扶持,崑儿肩上的担子也能轻一些。”
玉清,谢蘅的小字。
家中长辈私下里常如此称呼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