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秋抱卷坐定,先静一息,而后缓缓翻开新书。
纸页翻动声沙沙作响,他双目掠过字行,眉心微亮。
【过目不忘】发动,篇章段落仿佛水痕入石,一遍便深深刻进心里。
“你先在旁研读一遍。要诀难懂处,稍后我再细讲。”
沈如晦见他看得认真,交代一句,转向常惠道,语调依旧温缓,却含着隐约的命令:“师弟,殿外香客尚多,你去照看片刻,,待雨歇再进来回禀。”
常惠道心下微窘,不敢违逆,只拱手应道:“是。”
临出门,他脚步微顿,似是想起什么,低声道:“师姐收徒眼光精准。只是……我那侄儿,虽可能不及这位,可也算勤谨稳重,根骨清奇,若能得你指点,定不至埋没……唉,可惜了。”
待他走后,林秋心中微有疑惑,忍不住问:“师尊,方才师叔提到的侄儿,是何人?”
沈如晦淡淡道:“他有一侄,名常郁,天赋不差。他多次举荐来我座下,却与我道缘不合,便作罢了。”
她目光落到林秋手中的薄册,声音柔和下来:“机缘各有不同。你只管看书,莫理旁事。”
林秋领命,心中却暗自了然:“原来如此……怪不得那他一见我便语气冷淡,原是对自己侄儿未能拜师心有不甘。”
想到这里,他轻轻吐出一口气,不再多想,继续研读。不到半盏茶的工夫,整本《清微内景》已尽数印在脑中。
他合上书册,再闭目默诵一遍,自觉无一遗漏,便抬首开口:“师尊,弟子已记下了。”
沈如晦轻轻点头,却没有立刻让他开始运功,“卷上所记,只有炼气法门。至于配合此法的术法、符箓,皆难落笔墨……”
说罢,她取来一张空案,旋身在壁间取出一张古琴,轻置其上。余音未起,殿中已多了一股清凉静意。
“我会边抚弦,边演示符式与行气节奏。你莫忙着效仿,先听,先看,再记。待琴声止时,再来试手。”
林秋心中一凛,立即明白,对方要效仿前几日在观内抚琴讲道,顿时收摄心神,凝神静听。
忽听琴声轻响,琴音不繁,却每一声都像敲击在心湖之上,微微荡起涟漪。
随之而来的,是脑海中浮现出的一行行文字与符图,仿佛有人在他识海中轻轻书写。
那是法诀、是符式、是运气行气的要点,分外清明。
他静静聆听,几乎一听便能铭记,心中一一默记。
约莫半个时辰时间,琴声渐止,符纹与口诀也归于沉寂,唯余余音缭绕在殿内。
沈如晦收回抚弦的手,静静端坐,气息悠长,任檀香与琴韵交织流转,护住这方宁静。
林秋回过神来,不消片刻,已分辨出琴声蕴含的数门道法,如引气诀、定息符、摄神咒,皆是可立时运用的术法。
这些符箓术诀,以琴声相授,省却他百日苦悟。
沈如晦淡淡开口:“这些法门术诀,足够你修至中三品境界,不会受太大阻碍。”
林秋点头,忍不住问:“师尊,何为中三品?”
沈如晦缓声说道:“修行一道,分为九品,九品为下,至一品为上,此乃大沅与诸国皆通用的品级划分。只是不同修炼路径,所修内容与进阶标准各异。”
她微微停顿,语气平缓却带着无形的威压:
“譬如你如今所学,乃是气修,以炼气、摄炁、养神为本,讲究纳天地清微,通三田气海。”
“而世间尚有武修,以炼体、锤骨、磨意为基,淬炼血肉筋骨,使人力可破甲裂石。”
“亦有意修,重在凝神御念,以精神力感知天地万象,修幻咒摄魂之术。”
她缓缓起身,负手立于琴案旁,目光微敛,望向殿外细雨迷蒙:
“气修九品,看你经脉通畅、炁海浑厚之程度;武修九品,看体骨血劲强弱;念修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