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纺织厂的股份制改革,宛如一道炸雷一般在临近年关的前夕炸得整个江宁,整个江南,乃至整个北宋都抖了三抖。
员工持股,工会成立,太皇太后入股,都是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事儿,反正对于普通的富户和公司的普通员工来说,都觉得这是大好事,毕竟从此以后他们可就是给太皇太后,给皇家打工的人了。就连富户们也都觉得挺开心的,反正,他们也从没想过当股东的事儿,买股票就是为了等个股票上涨,等个分红而已,还有一半是被青苗法给逼的。
股票这段时间的价格下跌,本来也是因为他们卖股票买年货导致的,本来也都是有点忧心忡忡的,但既然石得一来了,太皇太后是真带着钱来的。
所有的股票,人家兜底收啊,他们买股票买得早,又没有为了争股东去加价,大体还真觉得这好像也是挺好的事儿的,人家太皇太后加入进来也是拿了真金白银的。
至于说工人们持股,官府和胥吏、厢军持股,在他们看来确实都是对公司发展更好的事情,未必真会影响大家分股息,做甩手掌柜的,
本来就应该得给伙计多加点干股,而且越是大的买卖,发出去的干股就越多,就当是省了工钱了么,这本来也是最基本的道理。
以至于原本,这江宁城还真有人传一些流言蜚语,说王小仙把大家伙儿卖给了朝廷,王安石是贪官酷吏,甚至是官家和太皇太后明抢之类的市井流言在江宁出现,但很快就平息了,因为真翻不起什么浪花。再然后这谣言突然就反其道而行之,开始对王小仙和王安石大吹特吹,直说那王安石是当代管仲,远超范仲淹的大宋贤相,这样的大臣不能拜相简直就是大宋的损失,而王小仙更就是一圣人,家家户户都应该给他立生祠牌位,巴拉巴拉巴巴拉拉的。
宛如一股妖风,在临近年关的短短几天的时间里,居然真的就传遍了全城,许多人都觉得真的很有道理,以至于大家过年都不拜神了,改去排队拜介白亭里他的人像了。
张田的前车之鉴不远,自然有人看得出其中的问题,摆明了是有人要捧杀他,王小仙在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却决定还是留着这个生祠。
毕竟他求的就是香火,万一真上边真追这个责,他到时候就直接撞死在自己的功德碑上,把生祠给干城死祠不就得了。
以他和赵顼这互相有过合作了的关系,以及他在江宁一代的民望,他的死祠,大家总不好意思拆了吧?这不是也相当于是变相的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了么?
想通之后,王小仙非但不拦着了,反而开始推波助澜了起来,过年的时候有事儿没事儿还去那边溜达,给大家抱拳拱手什么的,给那些去生祠拜自己的人足够的正反馈。
过完了年之后的几天,果然也并不出乎所料的,东京那边弹劾他的奏疏一封接着一封的,李舜举甚至还将所有的弹劾奏疏誉抄了一份给他送了过来让他自己小心。
不过弹劾他的也都是一些御史而已,没有什么真正的大臣,这个说他“夺民之口,日纳千金,却使江宁蚕妇悬釜而炊啊”,那个说“商鞅富秦而百姓裂其尸,效桑弘羊锥刀之敛”啊,等等等等,都是些明着骂王小仙,实际上却是在暗戳戳地捅咕赵顼的奏疏。
还有人连王小仙也没骂,却暗戳戳地上书提起汉灵帝市聚私财,开西邸鬻爵之类的故事,这是把王小仙都给跳过去,直接阴阳怪气赵顼他是汉灵帝了。
虽然名义上过来入股江宁纺织公司的是太皇太后,但对于那些京官而言,看得还是明白的,毕竞那太皇太后几乎都快要被软禁了,咋还可能干得了这么大的事么。
说一千道一万,还是那句与民争利罢了,有些所谓的道德君子只要看到皇帝能跳过臣僚体系,通过直接手段获取收益,就浑身都不舒服。
更有甚者甚至只要是看到官家赚钱了,就好像这官家大逆不道了一样。
如果连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