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元祐年间,洛阳伊川书院。
“这怎么可能?”
“林啸他们身为老师,竟然亲自去到学生家里去请学生回校学习?”
“今有我大宋有杨时和游酢程门立雪!”
“后世竟然有翻山保学,这,这……他们这么做,值得吗?”
“为什么?这学生,成绩也不怎么好吧?也不是什么大才啊!”
书院里面的学子们,三观遭到了动摇,目光齐刷刷地落在程门立雪的两位主角——杨时和游酢身上。
此前,杨时和游酢为探究理学真谛,专程前往洛阳县城求教程颐。那时正值冬春交替,天空飘起鹅毛大雪,二人恭敬地站在程颐门前等候。地上的积雪渐渐堆积,足有一尺厚,他们却依旧坚守,直至程颐醒来,才得见真容。
此事经口口相传,不断发酵成为程门立雪这个成语,成为了千百年来尊师重道的典范,伊川书院也因此声名远扬。
而如今,眼前的一幕却让他们震撼不已。
林啸等老师为了劝一名学生回校读书,翻山越岭,其艰难程度比起程门立雪有过之而无不及。
虽说林啸他们全程坐车,但队伍中有一位貌美的萧老师,她在长途颠簸后的柔弱模样,更凸显出这一路的艰辛不易。
途中,学子们也了解到,林啸等人要劝返的学生名叫赵星野,他的成绩在班级里并不突出。
可正因为如此,老师们的行为才更显难能可贵。
毕竟,天才如凤毛麟角,普通学生才是大多数,林啸他们能为普通学生做到这般地步,怎能不让人震撼?
在学子们的认知里,古往今来,从未有过老师主动上门劝学的记载,这一切,彻底颠覆了他们的三观。
“后世之师——”
杨时看着这一幕,心中满是赞叹,差点就要脱口而出称赞后世之师了不起。可话到嘴边,他却猛然顿住。
若称赞后世之师,岂不是在说自己所处时代的老师不好?思索片刻,他由衷地说道:“林啸老师,他们真了不起。”
“是啊,后世之学堂,真是难以想象啊。”
游酢的目光紧紧盯着那仿若天幕般展现后世场景的画面,感慨万千,“后世之学子,比我们幸运多了。”
“是啊!我们怎么没有林啸老师、萧老师这样好的老师……”
“要是他们能来请我……”
“这简直就像刘备三顾茅庐,不过也不对……这赵星野,并没有诸葛亮那样的奇才,这就是普通的一顾茅庐,仅仅只为了不让任何一个孩子失学……”
“这是怎样的后世啊!”
伊川书院中的读书人们,眼中满是向往,心中勾勒着那个美好的教育时代。
他们都如此了,更不用说站在高处的帝王了。
“严嵩,你说,朕一道旨意。不,这都不用朕开口了,礼部一个政令下去,你说,我大明各地的教谕和衙役们,能做到这一步吗?”
大明,嘉靖帝看向身旁的严嵩,他从林啸等人翻山越岭劝学生返校这一在后世看似平常的举动中,敏锐地察觉到了行政成本和行政效率的巨大差异。
这已然不是简单的权力下乡,而是权力直接延伸到了每一个普通人家。
“陛下,我大明绝对能办到,陛下修为早已经通天,明察秋毫,我大明政通人和,没有人敢阳奉阴违!”
严嵩心中明白,这是一道送命题,即便深知大明难以做到,他也只能睁眼说瞎话。
“是吗?”
嘉靖帝目光如炬,紧紧盯着严嵩。他虽知道严嵩所言非实,可听在耳中,心中却颇为受用。
“臣敢以臣项上人头担保,我大明在陛下带领之下,绝对是政通人和,百姓富足,学有所教,老有所养……”
严嵩面不改色,一连串粉饰太平的话语滔滔不绝,仿佛大明真的迎来了中兴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