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什么情况?”
“控辍保学?”
“不让任何一个学生不能读书?”
“哪怕请,都要请学生回来学习?”
老师的任务,早已不再仅仅局限于三尺讲台前的教学工作。
他们肩上,还扛着一大堆看似额外,实则又实实在在属于分内之事的责任。
就比如林啸在这次会议上领到的控辍保学任务,它属于义务教育的重要范畴,核心目的只有一个——绝不让任何一个适龄学生辍学,确保每一个孩子都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然而,这看似平常的一幕,却引起了轩然大波,让各个朝代的皇帝、老师、学子们都感到无比意外。
大秦,当始皇等人通过天幕,看到这一幕时,脸上尽是震惊之色。
自夏商时期起,学习便是贵族阶层的专属特权,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周朝。直到春秋时期,孔子首次提倡私学,高呼“有教无类”的口号,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
随后,墨家、道家等诸子百家在百家争鸣的时代浪潮中,更是大力推动教育向平民阶级延伸。
而到了大秦,朝廷禁止私学,仅保留少量官学,且官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教育内容局限于法律和文书。
如今,一个小小学校的校长,竟然代表官方,致力于控制辍学情况,努力让那些面临失学困境的学生重返校园。
透过这个政策,秦始皇和李斯等人仿佛看到了后世教育资源的丰富与强大,内心的震撼难以言表。
“什么情况……”
“老师要请学生回来读书?”
“学堂还要控制失学情况?这是怎么回事?”
北宋嘉佑二年,那些汇集在开封,满怀壮志准备参加这一注定载入史册的千年科举第一榜的学子们,在看到天幕上的这一幕后,纷纷发出惊讶的感叹。
苏东坡、苏辙、曾巩、张载、曾布等年轻学子,更是感到不可思议。
他们作为学生,深知学习的艰辛和能够获得学习机会的不易,但从未想过,在后世的一所普通学校里,学堂和老师竟然会如此重视学生辍学的问题,甚至还特地安排工作组前往学生家中了解情况。
这一画面,对他们的认知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不漏一人,他们能办到吗?”
“这后世的官府,也如同咱一样重视教育,可不漏一人,真的能保证吗?”
“而且,这个事情,难道不应该是官府的职责吗?怎么会落在林啸他们身上?他们的职责,不就是教书育人吗?”
大明,朱元璋看到这一幕时,眼中也闪过一丝意外。
他也重视教育,将教育纳入地方官政绩考核体系,要求地方官员确保适龄儿童入学,对辍学率高地区的官员进行降级或处罚,通过法律威慑、经济保障、官员追责三管齐下,全力保证教育的普及。
然而,朱元璋心里清楚,以大明当前的情况,想要做到不漏一人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样的做法,需要庞大的资源支持。
而且,他也察觉到了其中的不同之处——在他的认知里,辍学问题本应是官员的责任,为何会落到林啸这些老师的肩上?
他还想听林啸上课呢,现在却要让他们去做这看似不务正业的控辍保学工作?
而学校的老师们,虽然面对这项额外的任务,内心多少有些抗拒,但却没有一个人发出怨言。
他们这种默默承担的举动,更是让各个朝代的人们惊讶不已。
总之,林啸接到这个任务后,除了对和萧老师分在一组这件事感觉有些异样之外,便迅速投入到准备工作中。
为了确保能够成功劝回辍学学生,接下来的晚自习时间,他和同组的老师针对七年级三班、七年级八班的三位辍学学生的大概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了解。
到晚自习下课的时候,当天的天幕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