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子来了》这篇小说……更加知名的应该是电影版,算是姜文指导的巅峰之作了,当然也有人说他拍的最好的是《太阳照常升起》。
在00年拍完,直接拿去评奖,入围戛纳。虽然落败了主竞赛单元金棕榈奖,但是获得了评审团大奖。姜文也获得了国内的最大“五年禁拍”奖。
至于封杀的原因很多样了,不深究。
这个电影能够获得国内外广泛的讨论和承认,证明它确实是有着深度在的。观众喜欢、不少导演也喜欢李有思在电影上面稍微做了一些改观,至少是把实在是太红线的地方改了一丢丢,不过他写这种关于人性反思主题的战争小说,对于读者来说,早早就不算是什么稀奇事情了。
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末期,河北山海关附近挂甲台村。
一天夜里,村民马大三被人用枪胁迫收下两个麻袋,里面分别是日本军人花屋小三郎和日军翻译董汉臣,来人声称大年三十晚上来取人,可之后却一直没有音讯。
马大三与村民多次试图处死两人,但都未成功,于是只好将他们秘密关押在村里。
半年后,花屋小三郎为报答不杀之恩,提出用两车粮食作为交换,让村民放自己和翻译回宪兵队,村民们商议后同意了这一条件。
马大三等人将二人护送回宪兵队,宪兵队队长酒冢猪吉虽觉得此举有辱武士道精神,但仍派部队将两车粮食运抵村庄,并邀请村民一同开联欢会。
然而,在联欢会上,酒冢猪吉因怀疑马大三是绑架花屋小三郎的人,花屋小三郎也感觉被村民和上司勾肩搭背的行为羞辱,于是花屋小三郎冲上去砍杀村民,酒冢猪吉顺势下令将村民全部杀光,村庄也被纵火化为灰烬。
当时,马大三因外出接女友鱼儿而逃过一劫。
不久后,国民党部队接受了该伙宪兵队的投降,花屋小三郎与酒冢猪吉也在被关押的日军之中。马大三得知消息后,装扮成烟贩,进入日军俘虏营,用斧子砍杀数名日军俘虏,随后被捕。国民党政府判处马大三死刑,而执行死刑的正是曾被马大三救下的花屋小三郎。
可以看的出来,后续的情节,反转和讽刺实在太多了。明明是为了同乡报仇,反而被所谓的自己人处死了!不可笑之极吗?
这些讽刺的情节和前面的喜剧形成了十分割裂的效果,让原本还笑嘻嘻的何夫人一下子变了脸色。按照文学来说,叫欲扬先抑,想要写现实主义就要写点荒诞搞笑的情节……但是何夫人的小心脏受不了这种手法。
朱德熙跟着夫人出去吃饭,一边吃饭,一边看书。
写得确实十分的妙。
“看完了没有?”
“哎,看完了。”
“你觉得怎么样?”
“你都看得下去的小说,自然是没得挑剔的好小说。”
这点是完全没有争议的,通常文学说什么下里巴人阳春白雪,自然是雅俗的两个极端,但是后世值得流传的小说都是雅俗共赏的。
“下午,你自己做饭吧!”何夫人感受到了文人的侮辱。
“孔敬,别呀,我还要准备工作的!”
“你准备啥?”
“这小说啊!我明天拿去讲课。”
《鬼子来了》这篇小说的语言句子都是值得分析的。李有思的文字上的功底一直不弱,应该说大火的小说作家都至少是到达了一个门槛的。
而对于现代汉语的解析,一直以来都是朱德熙在忙活的工作。
于是他准备就用这篇小说作为素材,在第二天和这群学生搞一个小心的实例解析,反正这群孩子也都是真的喜欢李有思的作品。
何夫人自然得支持他的工作……何孔敬一辈子没有出来做事,而是安心在家相夫教子,朱德熙曾说自己事业的成功有太太的一半功劳。
“行吧,晚上做点排骨,哎!”
下午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