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美国物理学家约翰·霍普菲尔德提出一种新型神经网络模型一一霍普菲尔德网络(HopfieldNetwork),解决了联想记忆问题,为神经网络的复兴莫定基础。
1986年:大卫·鲁梅尔哈特、杰弗里·辛顿和罗纳德·威廉姆斯重新普及反向传播(Backpropagation)算法,极大提高了神经网络的训练效率和实用性,开启了深度学习的新时代。
1987年:专家系统泡沫破灭,由于硬件成本过高和应用限制,AI产业进入第二次“AI寒冬”,导致许多商业AI公司倒闭,但研究转向更实用的基础技术。
1989年:法国科学家杨立昆(Yann LeCun)等人,用反向传播算法训练卷积神经网络(CNN),成功用于手写邮政编码识别,推动了模式识别和计算机视觉的进展。
1990年:机器学习成为主流研究方向,国际机器学习会议(ICML)开始制度化,AI技术在金融、医疗和工业自动化等领域,开始了扩大应用。
可以说,在魔法界还在用古老的书信的时候,科学界的AI已经度过了两次寒冬,并在酝酿着下一次的爆发。
而斯内普在了解完技术背景,又了解完白夜如何用“活画像”、“摄神取念”等魔法,跨越科技中的各种软硬件的关隘,直接用黑箱弄出来的“莉莉”后,就更加的心慌了。
斯内普对于黑箱型技术非常的不信任,他非常担心白夜造出来的那看似是莉莉的“人工智能”,会不会某一天也如曾经的自己一样,堕入了黑暗。
毕竟斯内普除了看理论书籍之外,也看了不少白夜推荐的电影。
讲AI威胁论的《2001》、《终结者》、《西部世界》,提到仿生人的《银翼杀手》、《机械战警》、《异形》,以及著名太空歌剧《星球大战》……
(再次强调一下,整个故事的根源事件1981年10月31日伏地魔袭击波特家,哈利幸存;1991年7月31日,哈利收到录取信。
哈利·波特,是实实在在的80后!)
这些虽然是导演虚构的影片,但是哪怕只有万分之一的可能,他也不希望哈利波特手中的那个魔镜里的莉莉,会忽然暴走。
所以,斯内普对于拆解白夜用那一堆黑箱构筑的魔镜的热情,也被极大的激发。
然后,斯内普就开始头疼了。
构建这类智能AI系统,需要的基础和依赖的前置技术非常广泛,毕竞AI是数学、逻辑学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发展中,逐渐形成的。
也就是说,搞计算机,数学不能不学。
线性代数当中的向量、矩阵运算,是深度学习模型(神经网络)的核心计算基础。
微积分是优化算法,特别是梯度下降及其变种的基石。
概率论与统计学是AI处理不确定性、进行推断、模型评估(置信度、假设检验)的基础。这几门数学科目,都是必须要掌握的基础。
搞定了数学基础之后,还需要理解算法逻辑,并精通数据结构(数组、链表、树、图等)。毕竞斯内普需要的,不是用魔法搓出第二个人工智能,而是拆解白夜构造莉莉时,用各种魔法形成的“技术黑箱”。
所以,哪怕不去管各种硬件设施,那个如幽灵般的莉莉是“如何获取信息”、“如何存储信息”、“如何利用信息”、“如何删除(遗忘)信息”、“如何输出信息”,是斯内普必须要掌握的。也就是说,斯内普不仅需要学习数学,还需要弄出现在并不存在的,基于白夜的魔法编程的数据处理与工程技术。
包括但不限于数据库技术,数据收集与获取,数据清洗与预处理,数据可视化技术,大数据技术,各种神经网络算法……
而这么多的项目,显然不是斯内普凭借一己之力就能够弄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