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院",但要求学者需两者兼修,只是研究方向有所侧重。留校的学者虽然显性收入可能不如前两者,但社会地位高,生活稳定,且备受工坊主和体制内官员的追捧,因为需要他们解决技术难题或提供咨询,隐性资源丰富。
三条路,各有优劣。
第一条路最累,压力大,规矩多,但前途最为远大,是进入徐州权力核心的常规通道。
第二条路风险极高,可能血本无归,但一旦成功,回报也最为丰厚,能实现阶层跨越。
第三条路最安稳,社会地位高,但可能清贫,且需要耐得住寂寞。但目前,绝大多数毕业生还是会选择第一条路。毕竟,背靠徐州这棵大树,进入体制意味着稳定、体面和一份看得见的锦绣前程。所以,现在,林若面对江临歧的喋喋不休地诉苦,心中已经毫无波澜。她不是没有扩招!
要知道,淮阴书院从创立至今,满打满算也才十年光阴!若扣除最初她亲自带学生、摸索教学的那四年,体系化办学也才六年,六年啊!
六年时间,师资培养、教材编纂、教学体系完善,都需要时间。学生的培养周期摆在那里,至少要三到四年才能出一届堪用的毕业生。再怎么扩大招生规模,也无法违背客观规律,堰苗助长只会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培养出半吊子,反而更误事。
她也不是没有提议,让各部门不要总盯着书院最顶尖的那批毕业生,可以适当去各地的县学、或者招募那些能写会算、有一定基础的社会青年进行培养。是江临歧、槐木野、兰引素这些人他们根本看不上好吧,嫌那些人基础差、需要重新教、效率低,远不如书院毕业生上手快、理念新、好用。“天天就盯着最好的抢,抢不到,那是你们自己本事不行,吸引力不够,怎么能怪到我头上,说我培养得不够快呢?”林若看着一脸委屈的江临歧,忍不住暗暗吐槽。但她面上不能这么说,只能放缓语气:“小江,你的难处我明白。人才的培养非一朝一夕之功。这样,今年毕业生的分配,我会更慎重地权衡,尽量照顾到千奇楼的需求。另外,关于内部培养和外部招募的建议,你们也可以再议一议,看看有没有折中的办法,拓宽一下人才来源的渠道。”说了一堆好听废话!一个承诺都没有!
江临歧和兰引素都在心里抱怨。
林若当然知道他们的抱怨,但当头领,这点脸皮还是要有的,于是找了个借口,把他们打发出去。
看着他们离开,这才无奈摇头。
她没有改变扩招的打算,如今她几乎是维持着每年多招10%生员,这已经想要保持质量最快的扩张速度了,再大出来的就很难受到完整的教育体系一一而且,这也就是现代的高中知识而已。
生活不易啊。
所以希望苻坚再多坚持一点时间,让她发育的时间再长一点点。她并不想那么急着的一统天下一-没有足够的新兴势力,那她所依仗治理天下的就依然只有世家大族,那样,不过又是换个新王朝罢了。想要改变制度,那就要改变生产力,她的工业集群正在发力,剧烈冲击着这个时代的贵族大庄园经济,但还远远没到动摇庄园经济的地步。庞大的庄园坞堡能为依附其上的佃农、部曲提供军事庇护和经济自给,这是分散的小农经济难以比拟的。
她需要先圈定并稳固自己的核心势力范围,比如淮北诸州,大量的流入徐州的逃奴,就是这六州庄园势力坍塌的铁证。站起身,活动了一下因久坐而有些僵硬的腰身,林若走到窗边,眺望着窗外奔流不息的淮河江景,再给自己重新泡了杯清茶,听了一会儿舒缓的丝竹乐,休息了约莫半柱香的时间,然后,才重新坐回书案前,翻开了下一份亟待处理的文书。
刚一打开,她就忍不住“啧"了一声,摇了摇头。“小气的小江……“她低声笑骂了一句。
这份文书,赫然是江临歧转来的来自洛阳的最新急报。文书详细陈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