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薅羊毛(1 / 3)

第109章媾羊毛

“主公,你哪一年不是这么说的!"江临歧幽幽道,“您至少给我个准话,一千多人毕业的啊,今年给我分六十个,六十个学生,这总不多吧?”林若额额了几声,小声道:“我应不了啊,答应了你,他们也会要来闹的……想到这每年七月的毕业季,林若的头就不能抑制的痛起来,那简直是徐州一年中火气最旺、硝烟味最浓的时候,没有之一。目前,淮阴书院及其附属各级学府的毕业生,出路大致有三个主流方向:第一种是,按部就班,进入体制。这是最主流、也最稳妥的选择。学生们可以向自己心仪的徐州各级行政部门一一从千奇楼、农桑司、工曹、到各郡县衙门一一递交申请。

相应的,各部门为了吸引顶尖人才,也会提前物色优秀学子,主动递出精心设计的聘书。久而久之,这些印有各部门独特徽记和底纹的聘书,已经在学子们心中被无形地划分出了优劣等,成为身份和前途的象征:比如赤书是机要处,公认的顶级聘书,由兰引素姑娘亲自执掌的机要处发出。聘书采用暗红底纹,庄重威严。能进入机要处,意味着最接近权力中枢,能时常面见主公林若,展现才华,前途不可限量,是无数顶尖学子梦寐以求的归宿。藕书是静塞军、止戈军,也是顶级聘书,底纹为浅白略带藕荷色。军方系统待遇优厚,晋升渠道清晰快速,立功机会多,且通常驻地相对稳定安全,“钱多事少离家近”。但对学生的体能、纪律性和专业能力要求也极高。青书是户曹、吏曹等核心政务部门,属于高级聘书,底纹为青色。是主要掌管财政、人事的核心部门,是传统意义上的“好衙门",备受学子们青睐。然后便是低一等的了,如褐书是工曹部的,主管路桥司、营造监等,属于中级聘书,底纹为土黄或褐色。工作辛苦,需要经常出差勘察、督造工程,一个项目回来时大包小包狼狈如流民乞丐。但项目众多,预算充足,实干者也能快递积累资历和功绩,属于“辛苦但值得"的选择,“打灰人什么时候能站起来”是他们的口头禅。

而灰书,则是千奇楼外地情报站、农桑司地方分司等地方的聘书,在顶尖学子眼中,这几乎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聘书底纹多为灰色或无色。这些部门需要常驻外地甚至边陲,工作环境艰苦,立功机会相对较少,升迁缓慢,是那些在激烈竞争中未能抢到更好机会的毕业生的“保底”选择。当然,这些选择也是针对淮阴书院里的毕业生而言,对于出身普通、普通县书的学生来说,能当想办法当上一个书吏,就已经是改变命运了。而成绩优异、表现突出的学生,自然是各部门竞相争抢的香饽饽。到了去年那种因天灾而各地极度缺人的年份,这场抢人大战更是激烈到白热化,各部门主管几乎天天发出爆鸣,为了一个算学尖子或律法优等生,能争得面红耳赤。更让各部门主管郁闷的是,去年时候,主公林若还会提前一步,从最顶尖的那批毕业生中直接划走一部分,派往洛阳、彭城等新拓之地主持或参与新项目,美其名曰“基层锻炼,重点培养"。那一次,林若下手尤其“狠”,直接抽走了当年近三成的优秀毕业生。

那一个月里,连一向从容的兰引素看她的眼神都充满了无声的幽怨。弄得她压力如山。

第二个方向,就是有想法,不想受束缚的学生自主创业,下海经商。这是一条风险与机遇并存的道路。部分富有冒险精神、或有独特技术想法的毕业生,会选择利用所学知识,自行开设工坊、研究新技术、或寻找投资方合作开发新产品。

这条路九死一生,失败者众多,但一旦成功,做大了规模,便能一跃成为举足轻重的大工坊主,社会地位和财富瞬间跃升,能与地方官员平起平坐,甚到受到更高层面的关注。

第三,便是潜心学术,留校研究。这条路相对安稳,且受人尊敬。书院内部的研究院分为偏重理论的"格物院”和偏重实用的“经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