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历史军事>大明:马皇后亲弟,开局救朱雄英> 第116章 马天:如果朱标登基,会如何?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16章 马天:如果朱标登基,会如何?(3 / 4)

应诺,起身时目光与吕氏相视。

两人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惊疑,朱标今日的怒火,显然超出了寻常的教子范畴。暖阁内,朱允坟趴在案上,握着毛笔的小手还在发抖。

吕本凑到他耳边,低声道:“小殿下莫怕,你父亲只是一时动气。”

孩子抬起泪眼,委屈道:“外公,父亲为什么帮舅公?舅公明明是酷吏。”

吕本笑了,用袖口替他擦去眼泪,声音压得更低:“因为你父亲现在还需要他。但总有一天,等你坐上那个位置,就再也不需要“酷吏’了。”

出了东宫,马天与朱棣并肩走在御道上。

朱棣看着身旁舅舅紧抿的嘴角,低笑一声:“舅舅,方才在东宫,你何苦把大哥逼得那般动气?”马天侧过脸,眼神却比风雪更冷:“逼他?我看他是被宋濂那些老儒灌了迷魂汤,满脑子“仁德’,连刀刃架在脖子上都不知道躲!吕昶通敌铁证如山,他偏要拿“孝悌’说事。真是读圣贤书读傻了!”“大哥不是迂腐。”朱棣放缓脚步,“他只是……狠不下心。”

他望着远处奉天殿的飞檐,眉头紧皱:“当年江南士绅瞒报田亩,是吕昶牵头清查;如今士大夫和江南地主们同气连枝,吕昶就是他们的代表。父皇杀他,明着是肃清朝纲,实则是替大哥拔除心腹之患。可大哥总念着旧情,看不清这层。”

马天猛地驻足:“你倒是看得明白!”

他盯着朱棣棱角分明的侧脸,发现这外甥与朱元璋越来越像,眼底藏着深不见底的城府

“你父皇连胡惟庸三族都敢杀,难道真是为了“通敌’?不过是借题发挥,把那些尾大不掉的勋贵清一清罢了。吕昶这事,说白了就是一箭双雕,一是震慑士大夫和江南地主老财们!二是,谁再跟后宫、跟北元勾勾搭搭,这就是下场!”

“舅舅说得是。”朱棣颔首,眼中闪过一丝锐芒,“且不说翁妃私通的证据,单是吕昶绕过尚宫局私批符节,就足以治他“窥伺宫禁’之罪。父皇要的不是吕昶的人头,是让满朝文武看看:勾连后宫的下场。至于大哥……他总以为靠“仁德’能收服人心,却忘了在这朝堂里,人心是最靠不住的东西。”马天沉默片刻,大笑:“你倒是比你大哥通透。”

朱棣看着马天,语气意味深长:“舅舅,父皇这些年,看似狠辣,实则都是为了朱家的江山。可我大哥学不会这“雷霆手段’。”

马天若有所思。

他看着朱棣在风雪中愈发坚毅的侧脸。

作为穿越者,他比任何人都清楚,眼前这个看似恭顺的藩王,未来将以雷霆之势踏碎侄儿的江山,登上九五之尊的宝座。

而与之相对的,是那个此刻还在东宫为臣子求情的朱标。

若历史没有偏转,这位仁厚的太子本该成为大明的第二位皇帝。

“若朱标真能登基?”马天在心底默默推演。

以他对朱标的了解,这位深受儒家浸染的储君,必然会大刀阔斧地废除朱元璋时期的严刑峻法。他或许会效仿宋仁宗,广开言路,赦免因言获罪的官员;会推行轻徭薄赋,让百姓从洪武年间的高压中喘口气。

可“仁政”从来都是双刃剑。

朱标骨子里的守成思想,注定他不会像朱棣那样五征漠北、七下西洋。

马天甚至能想象,朱标会延续朱元璋定下的“海禁”国策,将大明锁在四方城墙之内,错失与世界交融的良机。

那些在历史中本应被郑和船队扬起的风帆,或许永远都不会划破南洋的迷雾。

反观朱棣,他的铁蹄将踏破大漠,把“天子守国门”的誓言刻进历史。

他主持编纂《永乐大典》,让文化的星火在战火后重燃;他迁都北京,奠定明清两代的版图格局。后世称他缔造了“永乐盛世”,万国来朝的盛况,的确是朱标治下难以企及的辉煌。

可马天也清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