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没把皇后当深宫妇人,也没把她当人
“阿爷阿娘,山的那边是什么?”
“那边是啥都没有的辽……唉,只管跟着大家走便是。”
幽州和平州交界的官道上,挤满了逃难的队伍。
唐朝还保留有主户、客户之分,普通人轻易是不愿意离开土地逃难,当一个没有完整人权的“客户”的。
也就是说,要么不跑路,一旦跑路就说明家乡发生了不得了的大事,那就整村整乡的跑,大家一块当二等公民。
而现如今,这场席卷河北山东各州的内忧外乱,便是让他们集体逃难的大事。
客观地来说,薛延陀这回南下劫掠,还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无组织无效率,现在还徘徊在幽云一线。
然而叠加上当地土豪劣绅们不当人的举动,立刻触发了老百姓们在北朝时的远古记忆,毫不犹豫地就提桶跑路了。
从云州到易州,从幽州到朔州,这场史无前例的逃难狂潮蔓延了整一片幽云地区。
而各地的难民最后殊途同归,又都拥挤在同一条道路上——
通往平州的道路。
拖家带口的队伍越来越长,竟将官道堵得拥塞无比,难民们龟速地挪动着,绵延的燕山映入眼帘。
山的那边,便是传说中的辽东地界了!
“将随身细软收好,切记,出门在外人不漏财!”
家主人小声地告诫内人和子女。
在路边,随处可见难民将自己的衣服撕破,或用尘土把自己弄得脏兮兮的可怜模样。
这是河北人进入辽东之前的必备工序了属于是,甚至也是造成交通拥堵的一大原因之一。
因为李明治下的辽东,在河北民间的口碑有些……微妙。
在他的舆论机器覆盖范围以外,各地民间舆论仍然遵从着封建社会的基本法则——道听途说。
乡绅说什么,下面的百姓就信什么。
而河北的乡绅也不是瞎子,隔壁平州、营州搞的那套“打倒土豪、土地归公”的政策实践,他们自然都看在眼里。
这可不得了,这是刨了他们世族大家的根儿,比蛮族入侵可怕多了!
因此,在他们持之以恒的抹黑之下,辽东在河北百姓心目中的形象就很难绷了——
不得保有一点个人财产,被发现即行充公,人就地正法。
相比之下,青面獠牙都显得拟人多了。
因为本地乡绅系统性的污蔑,河北百姓反而成了灯下黑,对一山之隔的平州现状一无所知。
相比之下,反而外地人能更客观一些。
因此,对全国各地投奔辽东、路过他们地界的“仁人志士”,河北本地人的态度不外乎是:
不理解但尊重。
没办法,对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广大农民来说,他们又不可能去刷新闻。
就算刷了也看不懂,不认字儿啊。
那自然是乡绅敢说,他们敢信。
这次要不是被内忧外患逼得无处可去,往长安润的成熟路径又被八位王爷给联手封锁了,他们是绝对不想往辽东跑的。
一行人心中惴惴不安,纠结无比地向东北方向挪动着。
既怕被铁勒人吃干抹净,又怕被辽东人吃干抹净,实在难受极了。
但丑媳妇终究是要见公婆的,河北的难民还是扭扭捏捏地跨过了幽、平两州的地界——
更确切地说,不是他们主动跨过去的。
而是被那边拽过去的。
原本幽州和平州的边界是一片荒原,李明几个月前打这条路过的时候,除了杂草还什么都没有。
但是为了接下这波“人口红利”,李明专门下达指示,让人将这块地界修缮一新,剪除杂草、铺平道路,还沿途搭满了施粥铺、茶水铺、包子铺……
整得和大学社团迎新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