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却明白指望赤民自己看清敌友,何其之难。
人贯以亲疏分敌友,往往亲昵同乡,鄙夷臭外地的,本地的县衙,必然要比外敌来的度田巡抚说话靠谱。
人往往不能分辨承诺真伪,葛成一句兖州府不当清丈加赋,所有大户赤民都一并裹挟了进来,整个兖州府都沸反盈天。
人最爱将一切不能认知的事物人格化,分不清立场不一的大小衙门,看不懂纷繁错乱的斗争关系,统称一个叫做大明朝的人,方便给予其最感性,最极端的评价。
想要赤民在清丈这种时代洪流中,厘清各方利益关系,进而分清敌我,实在难如登天。
想到这里,何心隐一怔,猛然抬起头。
仿佛有一道灵光划过挠头,连眼镜的镜片都为之一亮!
厘清各方利益关系,进而分清敌我……
赤民为什么做不到,因为赤民没有这个视角。
田、产、身、家,受制于大户豪右,无奈被砧板鱼肉。
知、识、学、理,垄断于士绅,只能做井底之蛙。
无恒产者无恒心,一无所有的赤民,自然没有这个眼界,也没有这个闲暇考虑这些事情。
没有人会站在赤民的视角来厘清各方利益关系——这是泰州学派的大贤,也不会涉足的地带。
所以,他何心隐自诩为民请命,是不是应该为赤民做一回眼睛呢?
数十年来,他辗转于两京直隶、福建、江西、湖广、四川等地,周游讲道,开设公学,创办结社,一度高举“人皆圣贤”的儒学平民化大旗。
所为的,就是为百姓传道。
直到此时,何心隐才猛然发觉一条前人不曾走过的路。
不是“苛政猛如虎”的泛泛而谈,更不是“为天下受屈”的强行代表,是真正的赤民视角!
何心隐连忙从怀中掏出炭笔,翻开衣袖,在密密麻麻的笔迹夹缝里,记下此刻的灵光——《谁是赤民的敌人,谁是赤民的朋友:大明朝社会权与势的分布》
写罢一句后,何心隐一扫方才的颓态,认真看向几名大汉:“你们等我再经历经历,思考思考,新文章刊行之时,必能解开你们方才的疑问。”
几名大汉愈发懵然。
纷纷拱手敷衍。
何心隐对几人的反应不以为意,满脑子都是要做的新文章。
他看了一眼遍布纵横的手掌。
六十有四的年纪,才逐渐找到自己的道途。
相较于先前入狱时引颈就戮的豁达,此刻的何心隐突然发觉,自己偷生畏死的情绪,也再度卷土重来了。
正感慨着,一道声音从县衙中传出。
“夫山公!沈部堂不是说事情平息之前,让您先别来曲阜么!?”
何心隐抬起头,见得是曲阜知县孔弘晟竟然亲自迎了出来,当即拱手行礼:“县君。”
老江湖看碟下菜的功夫一般不差,孔弘晟对于皇帝的这位社友不敢托大,连忙回礼。
他旋即又看向何心隐身后几名稍显畏缩的大汉,迟疑道:“这几位,是夫山公的学生?”
何心隐歉然一笑,不置可否:“还劳烦县君给他们寻几张椅子,看上几杯凉水。”
说罢,他又转头看向几名大汉嘱咐了几句,才随着孔弘晟迈过县衙门槛。
孔弘晟心中狐疑,却也不好表露出来,只得从善如流在前引路。
沿途不时能见到县衙的属官、小吏或被五大绑拖拽,或被按在院中行刑。
“这些属官,多是县中大户子弟。”
“那日乱民冲击县衙,本来只是对清丈疑虑,并未起歹念,就是这些天杀的,受县丞驱使,与县里大户合谋,欺上瞒下,激化矛盾,才致局势发展至此!”
“张家、王家等大户,以及棍徒汤华、徐成等十二家,悉数被破家灭族。”
“目前正在审问与衍圣公有几分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