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报·贞观四年三月】
【大唐中央报·第十三期】
【头版·硝烟起处突厥溃,王师凯旋献虏酋】突厥残部困守阴山北麓,犹作困兽之斗。
行军总管李靖临阵观敌,谓诸将曰:"今日当以新器破敌,雪我渭水之役。"
寅时三刻,忽闻霹雳之声震于九霄,火光冲天而起。突厥部众未睹此物,战马惊蹶,士卒相践,以为天罚降世。其部众或伏地祷天,或弃甲奔逃,阵型大乱。
唐军未动刀兵,已令敌阵大溃。
李靖亲率精骑突入,生擒颉利可汗于乱军之中,兵不血刃而定北疆。捷报传至骊山行宫,天子方浴温汤。
闻讯大悦,顾谓侍臣:“朕忍耐多年,今终雪耻,实赖将士用命。”“且朕得此利器,有太子之功。”
“火药者,乃克敌之神器,非妖非幻,当为国之重宝。”即日颁诏,明定火药为军国重器,着工部光明正大专司研制。大唐士民闻讯,无不欢庆。
有官奏曰:“此一役也,振华夏之威。”
昔日疑火药为奇技者,皆俯首称善。
李靖上表奏曰:“臣谨奉陛下神威,已擒颉利可汗。请择吉日,献俘太庙,以彰天讨。“并附《火药施用纪要》,详陈其破敌之效。正是:
渭水旧役今朝雪,北疆捷报天下闻。
献俘太庙彰天讨,从此边关绝胡尘!
【快讯·生擒萧后归唐阙,隋室义成殒战阵】行军总管李靖平定突厥,既生擒颉利可汗,复遇前朝炀帝萧皇后于乱军之中。
萧后坦然:“炀帝失德,丧尽民心,致群雄并起。今大唐顺天应人,妾身岂敢有怨?”
言辞恳切,闻者无不感泣。
然隋朝宗室义成公主殁于战阵。
考其生平,初嫁突厥,确曾维系两国和平。然自大唐立国,屡唆可汗南犯,致使边关百姓屡遭劫掠,死伤无数。今虽不幸殒命,实为自食其果,亦可谓为枉死边民赎罪矣。天子特颁诏令:凡被突厥掳掠未归之中原子民,着即护送返乡;其客死异域者,亦当寻回骸骨,归葬故里。
诏曰:“朕念将士殒身他域,百姓流离塞外,实为痛心。今既平定,当使忠魂归乡,游子返国。”
礼部奏请为阵亡将士立祠祭祀,从之。
正是:
萧后明理知天命,义成执迷终自误。
最是圣主仁心厚,犹怜将士骨未归。
【后附宫廷秘闻·听闻天子得知捷报,大喜之后迅速返回长安大宴群臣,欢喜大悦,醉后翩跹舞群臣,天子之风采实乃动人非常,叫群臣不愿忘却】【后附朝廷流言·听闻原出使与突厥和谈的使臣唐俭醉后吐真言,不满自己连长安尚未出便被李靖夺去平定突厥之攻。但又有官僚之间的流言,或许唐位一文臣出使实在危险,说不准便是火药太过厉害震慑敌军叫他躲过一劫呢】大大大
【长安月报·贞观六年四月】
【大唐中央报·特别期】
【头版·联动·五年之约今朝满,冶铁功成太子还】贞观之初,太子自请治鄂,领冶铁、火药诸务。殿下不以储君之尊自矜,亲临道观,昼夜督造。火药炼制,其险可知,然殿下常曰:“吾不行险,何以责人?”
遂身先士卒,屡立危地。
冶铁之术,更是一丝不苟,每至炉火通明之夜,犹见殿下身影徘徊于工坊之间。
五年之期,终不负约。
天下产铁,非但如殿下昔年所言,更翻数倍。然殿下之功,岂止于此?
行走民间,察吏治,问疾苦,使官民相亲如鱼水。今将返京,鄂州百姓夹道相送,虽有不舍,皆含泪祝愿。
更可叹者,殿下在此五载,新儒学因之昌明。今科举方毕,而殿下已拟奏请,欲于官学增设“科学”一科。盖因殿下深知,治国之道,非独经义,实学亦不可废也。
初春微暖,杨柳将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