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世纪,被迫短兵相接,陷入近距离搏杀时,能卸下来当手枪使用的枪机或许是一种优点。
但放在可以做到超远距离打击的18世纪,这个优势就没必要存在了,假如真被敌人逼近到身边,拆卸枪机还不如一把砍刀管用。
更何况可拆卸枪机还带来了更多缺陷,再坚持这种设计实在得不偿失。
……
将可拆卸式枪机改成一体式,就能把瞄具安装在枪管正前方。
而后膛漏气的问题更好解决。
由于硫化橡胶到1850年才出现,所以霍尔式后装枪大批量生产列装时,还没人想到用橡胶密封圈解决漏气的问题。
那时人们往往采用一种价格更高昂的解决方法——金属弹套。
但金属弹套加工缓慢,造价高昂,虽然可以解决后膛密封问题,却无法大规模推广。
到陈舟这里,密封性问题就好解决了。
无他,他有橡胶!
解决后膛漏气问题和瞄具问题,又弥补了枪管方面的短板,可以说,只要能制造出合格的子弹,这把改进型霍尔式后装枪的威力将不下于一战时期的大部分步枪。
更重要的是,霍尔式后装枪本身的优势也能得以保留——装填速度和射击精度。
陈舟隐约记得,霍尔式后装枪大量列装的时代,军队内部做过一个实验。
一个连共38名步兵,分别手持霍尔后装枪、前装滑膛枪和前装线膛枪对100码外的目标进行十分钟自由射击。
前装线膛枪在这十分钟内射出了约500枚子弹,命中率是33%。
前装滑膛枪射出了850枚子弹,命中率只有可怜的25%。
而霍尔式后装枪不但倾泻了1200发子弹,命中率更是达到了36%,也就是说它射得又快又准。
作为世界上第一把工业化量产的后膛枪,陈舟相信历史已经证明了这把枪的价值。
他也将用自己的头脑和努力,在这个更靠前的时代,让改进版霍尔式后装枪成为敌人的梦魇。(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