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都市言情>1978合成系文豪> 第414章 “什么是惊喜?”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14章 “什么是惊喜?”(3 / 4)

他是上海第一才子老师,苏童、王安忆、格非这些在上海颇有名气的作家,在八十年代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他的小弟。

在很多人看来,或许仅有木心能和他相提并论,木心擅长语词、文体,李劼厉害在思想、审美。

他的评论文章,被很多作家认为文学评论甚至要比作品本身还更精彩。

可惜这个人尤其喜欢在zz方面作死,经常讲一些惊掉人下巴的话出来,因此在后世已经被排挤的基本没了什么声音,被边缘化了,很多文学专业的学生都不知道他,甚至没听过他的名字。

这倒也不替他叫冤,这货的确是作死,这里不过多评价这人,总之在当下,李劼的这篇评论无疑是一枚重磅炸弹,为《十八岁》这篇添了抹彩。

除了李劼,还有大量在文坛之中备受关注的作家、评论家发文。

王濛在《人民文学》发表评论,谈《十八岁》这篇,称赞写出了“青年人走向生活的单纯、困惑、挫折、尴尬和随遇而安”。

雷达在《文艺报》发评论,说“这篇不仅仅是一部,更是一本关于成长的启示录,引发了读者对成长的深刻思考,让我们反思自己的成长历程。”

最有意思的是,还有一名十六岁来自京城第八中学的中学生的文章,在刊物《丑小鸭》上得到了发表:

“这篇故事,对于十六岁的我,无疑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力。”

“我也幻想过外面的花花世界有多么精彩纷呈,我也曾想能早日脱离机械化的学习生活,但这篇故事所呈现的残酷无情的世界,让我怀疑我是否有勇气在不久后踏入成人世界的门槛。”

[“你上哪?”

“随便上哪。”

“你到什么地方去?”

“开过去看吧。”]

“我不知道未来的路有多少转弯,也不知道前途的风景是否合意,只有我走过去才知道。”

十六岁的学生写的真诚而真挚,也让李陀看到了一个不同的声音。

大部分的评论家,都是站在高于18岁的年纪来思考这篇。

这名十六岁的学生,却是以低于18岁的视角阅读。

这就让李陀觉得《丑小鸭》的编辑们真有些别出心裁。

给文学界提供了更多阅读《十八岁》的视角。

这样铺天盖地的阵仗,只是《十八岁》这篇在国内火爆的冰山一角。

京城,燕京饭店。

这里今天由《花城》举办了一场作品讨论会,讨论内容即是江弦的《十八岁出门远行》。

至于在场阵容,说是群贤毕至也不夸张,王濛、蒋子龙、陈建功、汪曾祺、张洁、徐迟、史铁生文坛如今这些个中流砥柱,几乎都跑来给江弦撑场子,这样的阵容,换任何一个别的作家,都不可能这么轻易的凑齐。

江弦出国这么久,已经很久没参加国内的文学活动,这次再出席这次座谈会,一下子注意到文坛多了很多新面孔。

比如身着军装的军旅作家:莫言。

今年,他凭借一篇《透明的红萝卜》一举成名,冯沐亲自为他在京城的华侨大厦举办了一场莫言创作研讨会。

莫言对《十八岁》这篇的评价很有意思。

到他发言的时候,他略显紧张的将江弦评价为

——“当代文坛第一个清醒的说梦者”。

这个说法是很独到的,“清醒的说梦者”,这立马就吸引了与会者们的注意。

在接下来的发言里,莫言更是毫不吝啬的称赞《十八岁》这篇。

认为《十八岁出门远行》是一篇“条理清楚的仿梦”。

能想出这样的评价,没有人会觉得莫言在捧江弦的臭脚,他一定是发自内心的喜爱《十八岁》这篇。

座谈会开了一下午,临近尾声,《花城》苏晨忽然对着江弦发难:

“江司令,我们这些人说了那么久你的这篇,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