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阿姨想了想说:“村子里留过妇女还是有一部分的,如果需要,我们可以做一下统计,你有什么好的方案可以说出来,大家可以商量商量。”
简皓说:“我以前在报纸上看过一个关于偏远山村,留守妇女组织起来一起照顾留守儿童的关爱活动。”
“讲的是村政府把村子里留守妇女都召集起来,组成邻里妈妈团,让妈妈们就近照顾留守在家的孩子,把留守的孩子带到自己的家里,让他们体会到妈妈一样的照顾,还可以和妈妈们的子女结成兄弟姐妹,相互照顾,让那些缺乏家庭关爱的孩子了解什么是家庭的温暖,也有利于留守孩子们的身心健康。”
王阿姨点头称赞:“我认为一个合格的义工,不能只是别人提出困难,我们帮忙解决,而是自觉地去发现问题,并找到合理解决的办法。留守儿童一直都是村里没能解决的大问题,都说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我认为孩子也是咱们新英雄湾村的未来,只要把孩子教育好,铜罐驿才会发展得越来越好。”
群工站的人都非常的积极,立即就行动起来,去村委那里问询情况,然后挨家
挨户走访,调动这些“留守妈妈”的积极性。
走访了两个星期,收效并不大。
很多妈妈们觉得带自家小孩子都相当的费神,还要干家里的农活,根本没有精力去管别人爱的孩子。
更何况多一个孩子不仅要多操一份心,经济上也会多多少少要增加一些压力。
但有些“妈妈”得益于群工站平日里有帮忙,碍于面子,嘴上说愿意试一试,但行动却不积极。毕竟带一个孩子也是一份责任,这年头,因为孩子碰伤磕伤的矛盾纠纷新闻太多,谁都不想给自己找麻烦。
群工站里有位沈大姐,四十出头,是陡石塔村本地人。沈大姐20多岁的时候也在外面打工,后来父亲在工地上摔断了腿,母亲又得了癌症,家里就她这么一个女儿,不得已,只能回到村子里照顾父母。
为了方便照顾父母,沈大姐只能留在村子里,丈夫也是同村人。婚后丈夫去浙江的鞋厂打工了,她就在家照顾孩子和老人。
沈大姐在外面打工,见过世面,知道邻里间要互帮互助,才能相处融洽,于是加入到老杨群工,是站里的老义工了。
沈大姐说:“我想来带个头,我反正也闲在家里没事,多个孩子还热闹一点。我家孩子14岁,正是懂事的年纪,性格也外向,和谁都和得来。只要我们把事情做好,就能起到带头作用。相信后面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响应。”
简皓连连点头,向王阿姨建议:“加入妈妈团的人,我们应该当考虑给她们一些补助或是表扬,这样更能带动积极性,毕竟费力不讨好的事儿,谁都不会愿意掺和。”
王阿姨突然想起来:“那天我去村委办事儿,听到上面要下来一个政策,谁能在乡村振兴中起来示范作用,就会有一笔奖金。”
王阿姨对沈大姐说:“咱们先把事情干起来,后面能为你申请的福利,我们一定会全力以赴。”
沈大姐有点不好意思:“我做这些事,只是希望村里越变越好,没想过要什么奖励。”
王阿姨笑着说:“你不用这么客气,有奖励才能带动积极性,大家都不容易,哪能只干活没回报的!”
群工站办事速度都很高效,很快就从群工站的帮助名单里找出两个需要帮扶的孩子,一个叫赵小雪,一个叫郭高
兴。
简皓看了群工站里关于这两个孩子的备注,赵小雪的家庭还算圆满的,父母都在上海打工,会按时寄钱回来,家里由爷爷奶奶操持。家里盖的是三层小洋楼,父母寄回来的公主裙绝对是班里其他同学都没有的式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