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 58 章(2 / 3)

“这大冷的天,乔弟怎么到我这来了?”高维桢闻敲门声,前来开门,有些诧异,又道,“我正打算写完这几句去找乔弟。“不是约了今目讨学问吗?高兄忘了?

“我这里太冷,怎使得......

乔时为提了提竹签,笑道:“我带了木炭。”如此,高维桢便不好拒绝了。

高维桢忙着引火烧炭时,乔时为注意到书案上有半篇未完的文章,走近一看,略小一号的楷字密密麻麻,偏又工工整整,一横一竖皆干净利索。字小是为了省纸。

而如此寒室内,竟能稳稳执笔、落笔,耐苦毅力实在叫人佩服

乔时为夸赞了一句,高维桢挠挠头,谦虚道:“多练而已。

两人围炉而谈,沉浸在义理当中,虽饮烧开的雪水,亦觉甘甜

乔时为发现,高维桢是一个细而入深的人,他的书籍并不多,但每一本他都读到滚瓜烂熟,内置于心。每当有了新见闻,他便写一小纸条,贴到书卷最后。好似赛门茅顶,缝缝补补

回回与高维桢讨学问,乔时为皆有收获一一不管是前世还是今生,他都未曾亲身体验过赤贫,能体恤“屋无片瓦,举家饮粥”,但未必能刻骨铭心.....所以,他的见解难免会有狭隘之处,同样的,乔时为会想,倘若与世家子弟开诚布公、秉烛夜谈一回,是不是也会有不同的认识?

如果只是以小官之家的思维,去对待这个世道,一个人能够走多远?

两个时辰过去,差不多该回去的时候,高维桢问了一句:“不知乔弟家中是否存有‘太学体’之时文,能否借我一阅?‘本来准备告辞的乔时为,又坐定下来

他问:“高兄可是听了外头传的言论?

京中效仿太学体之风正盛。

高维桢点点头:“省试考官目益看重策问,再不会单以诗赋取士,而策与论,京中盛行以‘太学体’来应答,以示博学.....我不曾入学国子监,甚至不知‘太学体’为何物,所以想学一学,有备无患。太学体,顾名思义,是从国子监太学传出来的一种仿古文体,或也可称为文风

乔时为没应“有或无”,而是说道:“这太学体,乃是好古人士所创,追求古义、古风,引古经高谈阔论.....总就一个字‘古’。“开创之初,除了晦涩难懂以外,其义理是有几分可取之处的,可流传出去后,人人效仿,渐渐变了味,他们只学‘晦涩’不学‘义理’,走成了歪道。”乔时为摇摇头,评论道,“以我只见,此文风高古,却未必高明。“何以见得?”育维桢给乔时为续了一盏水,端端听着,

乔时为举了几个实例。

壁如,为了仿古,要写“天地交合”,写作“天地轧”,要写“万物生长”而写成“万物茁”

又如“林林总总”写作“林林逐逐”

引经据典时,喜欢东拼西凑成四字之言,画蛇添足。譬如要引周公吐哺、大禹治水的典故,非要写作“周公伻图,禹操畚锸”此为何意?周公画了很多图纸(来规划),大禹带着铁锹和簸箕(去治水)

乔时为笑言道:“所以,大禹想要我们记得的,究竟是治了大水,还是他带了簸箕?如此仿古,岂非本末倒置?’他举的例子很具代表性,几言几语,令高维桢很快明白太学体的“门道”,

高维桢喃喃道:“乔弟意思是,他们追求高古,却无娴熟运用圣言的笔力,于是摽掠语句、典故,不顾原义,以僻词僻典写怪诞之文?“正是如此。他们有个说法,我等连如此生僻的典故都能运用自如,寻常经义更不在话下’,以此彰显博学。实则,此话根本站不住脚。”养时为觉得既好笑又无奈,继续道,“真正的博学大儒,追求高古无可厚非,而寻常举子写奇文怪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